小时候我姥爷说过一句话:好吃不如爱吃
的确,对于吃的口味,每个人千差万别,每个人的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比如年轻时候喜欢辛辣刺激的,年纪大点就开始喜欢清淡的,返璞归真的,比如我近几年偏好粤菜,因为清淡又保持原汁原味,难能一个鲜字,20来岁的时候喜欢川菜,炝辣凌冽,重盐浓油,滋味其外,反而不太讲究食材的好坏,那时候刚够糊口,可选择余地小,又追求口味,川菜自然是首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一种食材,各地因为风俗,地缘,气候等各种原因造就的口味不同,所做出的食物千差万别,连名字都差好多好多,比如土豆,到了西南地区叫做 洋芋,到了西北叫做山药蛋。黄辣丁在我的家乡被称作嘎鱼。玉米我们叫棒子,东北叫苞米,到了西南又叫苞谷。小麦我们叫夏粮。南方很多人管饺子叫水饺,用来区别蒸饺和煎饺,实际上北方吃的大部分是水饺,所以我们就喊饺子。馄饨的叫法更多了,广东叫云吞,福建叫肉燕,到了四川又叫抄手。
鱼腥草又叫折耳根,我第一次在西昌见到这个东西吓到几乎要逃跑,当地人拿来凉拌或者炒菜,我试着吃了一小口,那个味道感觉像是在吃蚯蚓或者是洗鱼的水。后来才去贵州,才发现贵州人对折耳根的爱到了骨子里,几乎所有的蘸水里必加折耳根,包括很多调料里也必加。每次我们去吃饭,都要反复告诉老板,不要折耳根。贵州菜里还喜欢加木姜子油,那个味道我也不大能接受。
有个朋友的老公在广东当兵,她经常去探亲,每次回来都唉声叹气,说每天吃麦当劳,我说广东好吃的那么多怎么每天吃不上饭似的,她说她喝不惯咸的粥,更吃不惯甜的菜。
我家乡有一种小吃,只在我们这个县有,就是棒子面饼,做法是玉米面加少许白面和成面团,擀成薄饼,用饼铛烙出来,刚出锅是软的,凉透后变硬变脆,放多久也不会坏,烙棒子面饼是个力气活,烙一次要专门一个下午,烙一次几十张,可以放着慢慢吃很久,吃棒子面饼一般是掰两块差不多大的,其中一个抹上黄酱,再放上很多很多生菜小葱苏子之类的菜,再把另一块盖上,端着吃。或者夹炸鱼也是绝配,可是很多外地人吃不惯,有人说扎腮帮子,有人说扎嗓子,甚至还有的说扎胃.......但是定兴人就是乐此不疲。我有个叔叔每餐必吃棒子面饼,他说不吃就感觉这顿饭没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