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才算是读通了一本书?
我认为读书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1. 选书:能够利用书中的内容回答自己看书之前的预设问题。想要看书有效率,得学会带着问题看书。
2. 回顾:合上书,能够用简洁的几句话说明作者的观点,并能就是否支持此观点作出点评。
3. 沉淀:要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读到了呢?有人说,教育就是把具体教的内容都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
建立书单的目的是回答问题。
这几年不少人都在朋友圈里转发名人开列的书单,我自己也喜欢追随纽约时报评选出来的畅销书,一度还下载了奥巴马和希拉里的年度书单。然而过不久我就发现,阅读器里的书单其实大多数跟我关注的问题无关。
如果不带着问题阅读,只是随手翻翻,就算是从头到尾仔细的读了每一个字,那些知识点也未必能补充我已有的知识架构。再者,我下载了书单也不等于真的会去读这些书。过分依赖书单,缺乏有目的的阅读,盲目追随名人,反而会损害我们自己主动去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动性。
阅读的范畴是知识而非信息。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的消费时代,阅读也追求速成。所谓的“必读”书单被人们误认为是武功秘籍,书单并不是某领域知识的快速通道。
先得分清楚信息和知识是两回事。信息靠流传,不流通则无效,流通意味着点击率高,但并不意味着信息本身有质量,通常点击率高的信息来势汹汹,消失也快。知识和信息的区别在于,知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且不像信息一样单向传输,知识欢迎对抗和辩论。
养成以观点立场为核心的阅读习惯。
我刚刚阅读英语文献的时候,特别爱围绕事实做笔记,读一篇文章下来,写了好几页笔记,全是背景知识和论据,但却说不出作者用什么方法组织研究的。这种阅读和做笔记的方式不太符合学术训练的要求。
语言修养包括修辞、语法和逻辑,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比较强调语法和修辞,不太重视逻辑,我自己花了不少时间来恶补逻辑,纠正过去形成的思维习惯。
建议大家在学术训练刚开始时,分四个部分做笔记:
首先是这本书的主干,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接下来他的结论是什么,或者他发现了什么,这是第一段,用自己的语言三五句话说清。
第二段写书中问题或者作者的立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给这本书一两句评价,说它写的好还是不好,或是对你有什么帮助。
结合写作巩固阅读成果。
阅读费心,写作费力,阅读和写作相配合,会督促一个人思考与行动之间的协调。长期坚持下去,你就会习惯把经过筛选、沉淀、反思过的知识变成自然而然的行为准则。所谓的学者风范,我认为就是这种浑然天成的气度。
提醒自己读书的小贴士:
* 别以为下载了书单,你就真的会读。
* 简化日常关注的自媒体平台,不常看的就删了吧。
* 勤记笔记,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连接。
* 阅读时先找到最核心的观点,然后更多关注作者是如何展开写作的历程。最后沉下心来想一想作者有没有说服我。
* 跟自己约定,阅读到一定程度用写作的方式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