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分钟,解决一个商业问题。欢迎收听,《刘润·5分钟商学院》,实战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户访谈。同样是“需求调研”的方法,问卷调查更加“定量”,用户访谈更加“定性”。
咦,定量难道不比定性更先进吗?有了定量的先进方法,我还需要学习定性的古老手段吗?
当然需要。我举个例子。
为了提高奶昔销量,麦当劳专门做了“问卷调查”,询问用户“要怎样改进奶昔,您才会买更多呢?再多点巧克力吗?”这类问题。
奇怪的是,根据这些反馈,奶昔确实越做越好,但销量并没增加。于是,他们请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畅销书《创新者的窘境》的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克莱顿派人在麦当劳里观察了一整天,发现40%的奶昔,都是早上被买走的。奇怪,早上不是应该吃汉堡吗?他做了“用户访谈”才知道,很多顾客早上开车上班,路上很无聊,想找点东西吃。奶昔很稠、能喝很久,有吸管、可以放在汽车杯架上,还不会弄脏衣服,是最合适的选择。
于是麦当劳把奶昔做得更稠了,把奶昔机搬到柜台前,让顾客刷卡自取。最后,奶昔的销量大大提高。
概念:用户访谈
原来,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一种方便在车上吃的食物。这个需求只可能通过定性的“用户访谈”挖掘出来。
原来如此。很厉害的说。那我应该怎么设计“用户访谈”,才能挖掘出真正的需求呢?
千万别直接问用户他们想要什么。
为什么?因为大部分用户分不清楚 “事实”和“观点”。你问我平常最爱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会说旅游。虽然“事实”是,作为加班狗,我一年也旅游不了几次,但这不妨碍最爱旅游是我的“观点”。
运用:
那应该怎么办?不要问用户怎么想,而要了解他们怎么做。你要学会问三类问题。
第一, 你正在解决什么问题?
用户答:“我在修篱笆。”
这时,不要问:修篱笆遇到了什么“麻烦”?而要问“为什么”,去探究真正的需求。
“因为我想要一个花园。”
“为什么要搞个花园呢?”
“因为我想种自己吃的菜。”
“为什么要自己种菜呢?”
“因为我想在日常花费上省些钱。”
这就是在《5商 | 基础篇》学习的5WHY法(相关课程:229|5WHY法:追问5个为什么)。用5WHY法提问,更容易抓住问题的底层动机。
第二, 目前你如何解决该问题?
理解用户的底层动机后,就要探寻他在实现动机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麻烦”,这是需求的来源。但是千万不要直接问“您煮饭时遇到的最大麻烦是什么?”
因为用户缺乏从日常生活中,提炼“麻烦”的能力。你要问:“您平常是怎么煮饭的?尽量具体。”
他说:“因为要上班,我都是早上把米浸在电饭煲里。煮饭差不多要一个多小时。我一般晚上7:00到家,所以我会定时下午5:00开始煮饭。
了解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用户常常并不知道自己遇到了什么麻烦。他居然需要用“预计到家时间”,减去“预计煮饭时长”,算出“设定何时煮饭”。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设定煮好饭的时间,而不是开始煮的时间,省去自己“计算”的麻烦。
第三, 有什么方法能帮你做得更好。
找到麻烦后,你要接着问用户: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得更好。这时候,用户提出的,其实是他自己设计的,用来解决这个麻烦的“产品”。
比如:您在网上买火车票时,还有什么环节可以做得更好。
他说:我赶火车来不及在车站吃东西,但上车后就很闲了,却又没东西吃。如果我能用“饿了么”点好外卖,上车就已经在座位上就好了。
客户很多时候自己设计的产品都天马行空,但你要认真记下来,说不定就能激发你的灵感。
如果你把这个想法再往前思考一步,对啊,为什么在高铁上就不能点沿途车站的吃的呢?高铁开的时候,车站备餐;到站后,由列车员送到。
这个方案,在京沪高铁上,已经实现了。
今日得到: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1. 用户访谈非常不容易,因为大部分用户分不清楚事实和观点。那怎么办?你要学会问三类基本问题:1)你正在解决什么问题?2)目前你如何解决该问题?3)有什么方法能帮你做得更好。
2. 数据不代表一切。数据能展示行为,展示结果;但数据不能展示动机,展示原因。我们在信仰大数据时,也需要洞察人性。这是亘古不变的能力。
生活中也有很多“用户访谈”,比如“相亲”。你见过,或者听过什么有效的“相亲”方法吗?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与大家一起,过过招。也别忘了把今天学到的内容,分享给你做需求调研的朋友,也许能够帮到他。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这是你在商业道路上成长的第77天,期待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