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老母轶事(31-40)

/禾民


31

        昨晚上的老母亲很清醒,由冬补话题引发的回忆应该是准确的。然而今早起来就迷糊了。因紧睡不起,喊她起床时8点过了。把洗脸水给她倒好后,我去厨房准备早餐。隔一会回到客厅,看她虚掩了卫生间门。问她在干啥,回答在用水。昨晚不是才用过水吗,我有点诧异。她推开门后,我一看急了,让她洗脸,她却用洗脸毛巾用了水。没办法,只能将毛巾再次用开水消毒。

        我说您这是要学当兵一块帕,从头抹到下嗦。她听明白后喃喃细语说:弄错了……我自己都不好意思。显然,老人家这是一时陷入高龄一刻了。

        慢吞吞用过早饭,老母亲终于坐回了沙滩椅。静默了一阵后,她开口唱起歌来。先唱了《月圆花好》,稍后唱起了抗战歌曲《保卫黄河》。她唱的词是: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钢炮。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河北!

        保卫全中国!

        起初,我没注意到老人家把长矛换成了钢炮,在我给她录音时才注意到。她问我唱对没有,我说除了长矛唱成钢炮,其它都对。

        我打趣道:您老这是要给抗战部队换新装备,用钢炮去对付小鬼子?

        老人家也笑了。稍后说,那时我是跟着哥和凯哥学唱的。记得凯哥当时在重庆读大学,放假回合江住在我们家……

        哦,那就应该是合江解放前的事了。那时的老母亲,不过十来岁。


32

        同老母亲聊着聊着,不知不觉过午了,赶紧做午饭。淘好三米(大米、小米和玉米粒)加入电饭煲,插电按下煮饭按钮,发现指示灯不亮。这个电饭煲是淑琴从儿子处刚拿过来,她昨天中午煮过饭,我以为只是指示灯坏了不显示。过了一会儿,发现不对了,因电饭煲没有任何动静。赶紧致电淑琴问昨天煮饭亮没亮灯,听说亮了的,这才估计可能坏了,赶紧换原用电饭煲。耽搁了一阵,午饭相对往日就晚了。

        午饭后,我一从厨房里收拾完出来,老母亲就冲我说,你去睡会儿嘛,我坐在这里看门,免得外人进来。这话,隔三差五就会说一次,我也听惯了。门关了的,不开门外人怎么进得来? 原来我还跟她理论,老这样说,我也无意再说,说也白说。

        我坐下来,看会儿手机,养会儿神。老母亲也坐在椅子上拽了会儿瞌睡。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老人家有了动静,开始看着窗外,一会儿说山,一会儿说树,一会儿又说起了天色……

        我有意把话题引到诗词方面,问她,去年我还听您背过宋代僧人志南的一首绝句,今年怎么没听您念了。她说,你念一下头一句嘛。我念出来后,她马上说,哦,是这首七绝,于是开始背诵: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还好,此诗没忘,稍一提示就能完整背出。不过,她似乎从没记住是谁的诗作。给她说志南是个诗僧,她也说没听说过。其实,去年我是同她讲过的。

        没记住是谁的诗作,并不影响她对此诗的解读。她说此诗作者好像信手拈来,写自己这次小船出行,停靠古树下,拄杖从桥西到桥东,其时有小雨微风。

        我接话道:志南这首小诗看似平实,却写得很传神,诗句也很唯美哦。老母亲欣然认同,说他把春天的细雨和微风写活了:雨是杏花雨,虽细小但还是会慢慢打湿衣服;风是杨柳风,迎面吹来却没让作者感到丝毫寒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句读来的确很美。

        我说,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明明是作者拄杖过桥,却说成是杖藜扶我过桥,让人耳目一新。老人家对此也十分认同。

        记得是去年十月底,我和老三在去崇州罨画池路上,还聊起过志南这首七绝,也有同感。好的诗词,其优美的诗句和意境,自会让人过目难忘。


33

        天色向晚,夜幕逐渐降临。在客厅明亮的灯光下,我和老母亲相对而坐,听她絮叨陈年旧事。

        今晚她讲的主角有两个,两个都姓李。

        先说起的是李幺娘。这个李幺娘,住在我们仁家沟老房子附近,是一个勤劳朴实,靠给人洗衣物维持生计的妇女。老母亲对她是一再称赞,说她不仅待人接物好,对人真诚,而且服务态度和质量都好,周边的街坊都愿意把衣物交给她洗。

        那个时代,代人洗衣物都是人工手洗,自然晾晒。李幺娘也利用构树叶煎水,用这含碱性的水来清洁衣物。人们把要洗的衣物交给李幺娘,回到手中的衣物一定洗得干干净净,且折叠得整整齐齐。这就是大家乐意找李幺娘洗衣物的原因。

        老母亲说,李幺娘非常尊重家家,见到她总说,七姑婆人好,有文化,从来不会看不起我们这些没有读过书的人。七姑婆把你也教得好,知书识礼,还不像人家那些小姐,出门就要买这买那的。她也会回答,我家里没得人家条件好嘛。至于家家对她的严格要求,左邻右舍都清楚,七姑婆家教好是邻居们的一致评价。

        继而回忆的是中医李志周,这个人我们都印象深刻。在我的孩提时期,家家和母亲都曾带我们四个娃儿去找李志周把脉看过病,当时俗称“捏手杆”。

        李志周应该是个祖传中医,居家给人看病处方。他家离我们家也很近,走出家门进入仁家沟,左转后马上右拐进入小巷,拾阶而上就到了。

        老母亲说:李志周家和我们家关系一直都好。不仅他的妹妹,我喊李八姐,是家家的学生,李志周的儿子李有能、李有为,都是家家教出来的,他的女儿李大秀家家也教过。李家尊师重道,那时每逢年节,都会礼敬家家。

        原来如此。在我印象中,每次去李志周家,他都客客气气的,总跟着子女辈称母亲曾二孃,让他的孙子晓红叫母亲曾二姑婆。每次找他“捏手杆”,望闻问切也格外把细。盖因家家教人子弟,铸人灵魂,而李志周则给人诊病,治人身体。两家各擅其长,皆执操守,彼此尽心,相互尊重,遂成就了两家的世代友谊。

        回忆至此,我告诉老母亲,李志周的另一个孙子李节,在西南财大经济学院读博时,当其导师告知我也是合江籍时,曾找我聊过,说李志周是他祖父。因李节讲他父亲在新疆,老母亲推断说,那应该是李有能的儿子了。


34

        雨后连阴了两天,气温略有下降。昨天赶紧给老母亲加了一件外衣,我也套上了袜子。今天似乎多少升温了。

        上午弟子冯庆元从西华大学过来看望我,上午十点半后接到家。师徒二人坐在后院聊天,并对资产负债表衰退有关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其时并未感到凉意。

        冯庆元来时,问候了师婆好。离开时给师婆道别,老人家对他说,不好意思哈,我记不得你是哪个了。事后我对老人家说,刚才这位是我的博士生关门弟子,你以前没见过,不是记不得人家了,是初次见面。她问:他在哪里工作? 我答西华大学,她又听成清华大学,说那么远来看你哦。

        送走弟子后,抓紧弄好午饭:红薯蒸饭,嫩南瓜炒肉片,小白菜煮蛋汤。午饭后,老母亲还在细嚼慢咽,我坐到户外,感到了微弱阳光下的升温。眺望远山,成片的白云正从山腰缓缓爬升,心情也顿时变得舒畅。一会儿后,听到老母亲欢快解诗的声音,看来老人家用完午餐后的心情也不错。

        我正坐在院内写这篇日记,老母亲自己走了出来,不知是自语还是说给我听:出来感受下阳光。我继续我的记录,她在院内慢步走动,观看着盆里栽种的植物,喃喃说:结起包谷了……还有海椒花……这里还有小花朵……

        我让她看看远山,她看到云雾升腾时,忽然念出一句:云雾雨露诸象,皆水蒸气化成。

        这是她曾经读过书中的文字吗?老人家记忆的匣子里,不知还装有多少我们未知的东西。


35

        近日来,老母亲多次提起,她的启蒙老师是自己母亲。老人家对我说,是家家亲自教她识字读书,没有正式上过小学的她能考入合江女中,都是家家教出来的。

        我晓得家家是合江女子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曾任合江县女子小学校长。但却不清楚家家此前还教过私塾。而老母亲这次回忆,确认了家家曾私塾授徒。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家家亲自教的她。

        老母亲说,家家当时选了《三字经》、《幼学琼林》、《弟子规》、《千家诗》、《五字纲鉴》,以及《诗经》来完整讲授,而《书经》、《孝经》、《唐诗三百首》和《唐诗合解》等,则是选出部分内容讲授。上面这些教学内容,有学生选的,就一起上课,没有学生选的,也单独给她开讲。

        她说,家家对她的要求,比对其他学生更加严格。但对她的学习内容还是有所选择的,比如,她就没有学过《弟子规》和《易经》。而她对自己更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如古诗词,也就学得更好。这为她以后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家中读书的那些岁月,深深铭记在老母亲心中。她曾在《偶过仁里旧宅》一诗中写到:

        东门直上百花亭,

        仁里依然是旧名。

        回忆儿时留美忆,

        小窗风雨读书灯。

        据老母亲回忆,家家的私塾起初是在仁家沟老房子的堂屋中开讲,因有人异议,说堂屋中供奉着天地君亲师和诸神牌位,不宜在其间讲课,于是就搬到另一间厢房中教学了。

        当我问及当年私塾有多少学生,老母亲说,好像不到十个。她说,当时家中经济拮据,曾听家家说过,自己之所以教私塾,就是为了补贴家用。她说起当年的日子:上学穿的是补巴巴衣服,常常吃的是白水菜和咸菜。这也证实,当时家中确需家家教书来补贴。

        老母亲说,当合江县女子小学创建,家家先是被聘为学校教师,担任国学主课老师,其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的真爱,既打动了学生家长,让大家钦佩,也让县政府教育部门决定聘她为女子小学首任校长。

        听老母亲的回忆,我得知家家虽念过初小,但主要还是自学成才。她因此深知旧社会女童就学的万般艰辛。在女子小学执教之时,不仅认真备课和授课,教学水平得到公认,而且十分关爱学生,宁愿节衣缩食,也要资助家贫女生上学。

        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校长,打着灯笼都难以找到,自然深深感动了学生和家长。大家对她非常敬佩,由衷地尊称她为王先生。

        王道尊先生,这位合江女子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正是我的家家。她同样也是我的启蒙老师,上幼儿园之前,家家已教我背会了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花影》等唐宋诗歌。其中,东坡先生的《花影》,是我至今仍十分喜爱的古诗之一: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每当读这首诗时,我就回想起幼年时家家对我的启蒙教育。虽然过于严格,调皮是要挨打的,但竹篾片下,不也出了我这位教授和博导吗。一笑。


36

        昨晚的老母亲,临睡前一直哼着歌,一会儿是《月圆花好》,一会儿又是《天涯歌女》,都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歌。经佑她洗脸洗脚躺下,还在嗨,隔一阵就轻声哼几句。我睡下后,迷糊中还几次听到,整得我也睡不安稳。最后一次听到,我一看时间,都4点过了。哎……

        晚上嗨过了头,早上起来就不清醒。倒好水让她洗脸和用水,我刚去厨房转回来,一看她正在用用水的小方巾在脸上弄,我急了,她却很淡定,根本不晓得整错了。吃个早餐,也是吃吃停停,反复提醒了不下10次才吃完。淑琴电话中说,你是不是给老人家聊过头了? 这不,还是我的错。

        看老母亲已经坐下,我走向后院,看看山景舒缓一下心情嘛。哇,雾气已经将远山隐去,近处的山丘也是迷迷蒙蒙。好在,空气还清新,那就深呼吸一下吧。

        给二妹打电话,告知30号送老母亲去重庆。建中说最好到家吃午饭,下午好陪同妈妈去看看曾诚的别墅,并说诚诚国庆节要回重庆看望外婆。这外甥不错,挺有心的。

        此刻,户外飘起了毛毛雨,我得回室内陪伴老母亲聊天了。

        我一直没弄清楚,舅舅曾子章是怎么从城里到了乡下。老母亲此前回忆住仁家沟老屋时,还记得起哥他们住哪一间,说明舅舅结婚后都住在城里的,怎么解放后就成了乡下人? 我试图从老母亲的回忆中揭谜,但老人家已经说不清道不明了。

        我有些遗憾,然老母亲若无其事,背诵起了《长恨歌》,并评论起来。其中一句:嘿,倾家荡产不得了,倾城倾国却没得事……让我不禁哑然失笑。


37

        今上午天气阴霾,出户外一看,连近处的山丘也朦朦胧胧。

        守着老母亲用完早餐后,我与她同坐在餐桌前聊天。话题是我提起的,想从老人家的回忆中,进一步了解一些抗战时期日本飞机轰炸合江的情况。

        在为老母亲编辑诗词集时,她的一首回忆此事件的诗作,让我无法忘却少年时就听说过,日本人曾轰炸合江犯下滔天罪行。她在这首七律《回忆一九四零年日机轰炸合江》中写到:

        日机肆虐炸符阳,

        黎庶无辜罹死伤。

        雨泣风号天有泪,

        横尸暴骨地无光。

        半城焦土犹余火,

        几架瘟神又返航。

        五八年前悲惨事,

        不堪回首恼人肠。

        在我的询问下,老人家回忆说:我记得七月一十三,日本飞机炸合江。这一炸,合江县城燃起大火,不少民众伤亡,损失惨重。

        老母亲记的应该是农历日期。据网查史料,1940年8月16日,日寇出动27架战机轰炸了合江县城,造成2000多户受灾之家,大部分成为急需救济的赤贫灾民。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数不清罪行中的一桩。

        老人家回忆,当年为警示民众有日机轰炸,其时县政府是有警钟警报的:先是预行警报,警示日机进川,飞抵重庆时敲响紧急警报,日机飞离则敲解除警报。预行警报是中速的当当声,紧急警报是急促的当当声,解除警报则是慢速的当当声。

        她回忆,那时她八九岁,每当听到紧急警报,心头都突突乱跳。她说,其时家中准备了必要用品的包裹,一听到警报声响,全家人赶紧拎包离家,奔向三江嘴躲避。

        我问为啥去三江嘴躲? 老母亲说,三江嘴离县城近,小河(赤水河)过渡时间短,那边地形也有利于躲避。好像家家的一个学生家住三江嘴附近,躲避时也好有个落脚处。

        问及老人家其时躲日机跑过多少次,她已经记不准确,说反正跑过多次。只记得每次警报声响起,冬大孃担心她人小跑不快,就反复催促她:二哥,赶紧跑……跑快点!


38

        前晚的老母亲神叨叨的,躺床上隔一阵哼一会儿歌,我起身招呼了三次,每次都是停顿一阵后又哼起来。所哼的,不外《月圆花好》和《天涯歌女》这两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行金曲——老人家这是梦回民国了。

        淑琴说,是我把老母亲的歌瘾激发了。我不以为然,莫非是感到要去重庆了兴奋的?

        昨早我起来时,她也马上起床,虽然哼歌熬了夜,似乎精气神还可以。上午九点,待工人师傅把重做防水余下的建渣搬走,我们赶紧打扫清洁。随后,又去玉堂赶场购物。 午饭后稍事休息,我先洗澡,而后淑琴给老母亲洗澡。我先洗,为的是给卫生间升温。即便如此,老人家的慢动作的确让人担心。她现在做什么都慢吞吞的,随便你怎么催促都急不起来。淑琴于是将暖风机也开起了,怕她受寒。

        原以为我们去赶场约一个小时,老母亲在家还安分,殊不知她把用过的纸丢进水培花瓶中了。直至今天,淑琴才无意中看到。

        昨晚饭后,老人家坐在椅子上,看着夜幕渐渐降临,喃喃说:天就要黑了,山都看不到了,窗外的这棵树也黑黢黢的了……

        我趁机问她:您老读过的诗词中,写日暮天晚的诗句还能说出一些吗?

        她想了想,只说了日暮诗成天又雪。

        我说:我听您念过这些古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李商隐的《登乐游原》、王维的《使至塞上》,都是天色向晚的场景哦。白诗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李诗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论是天阴还是晴日,也无论居家还是野外,写的都是向晚的景色。老母亲点点头,说是。

        我继续说,李白的一首《菩萨蛮》,也是先从暮色着笔的: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老母亲说,这首李白的《菩萨蛮》她没有读过,的确是描写夜色渐临,游子思乡的,与《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游子思乡,自然是那里有他的家,是思念亲人,期盼团圆。这不仅是中华传统诗词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历代中国人的一个不变心结,并因此而产生惟中华儿女才独有的中秋佳节。

        今日恰好是癸卯年八月十五。值此中秋佳节,淑琴专门买了云腿月饼。早餐给老母亲吃时,她闭目品尝,直言好吃。

        今夜,不知老天会不会给蜀中游子望月思乡的机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9

        入住闲山悦小区50天,多数时间都能看到山景。老母亲也就时常坐着观山,有时也会起身走近窗户细看。看到白云在山间缭绕,她会念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看到白鹭从山间飞过,她又会吟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时,她还会数着山的层次,并惊叹一句:最后这座山好高哦!

        在看不到山的时候,老人家也时常欣赏客厅墙上的挂画,喃喃道:这幅画好气势,有山有水……山川相连嘛。哦,河滩上还有鹅群。这幅画的是湖边小镇……湖上有小船,湖水波光粼粼。这幅画的是满坡的野花,色彩斑斓的,坡上还有大树……

        别说,这喜山好水的九秩老人,还真有自己的审美眼光。

        这些年,在陪护老母亲的日子里,我还发现日趋老小的老人家,竟然也有了趋同小孩的艺术情趣。譬如在吃完水果后,她会将果核摆出一些图案,而用完餐后的碗筷也要刻意摆出花样。又如在剥毛豆时,会把豆壳整整齐齐码起,摘豆芽时也有类似行为,会把摘去根部的豆芽一根根整齐摆放。这样的艺术表现,让身为钢笔画家的老三感叹:老母童心是耶。

        热爱中华传统诗词的老母亲,解诗时擅长把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为你逐幅展开,让你领悟诗情画意的意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交融,相映生辉。深谙此中堂奥的老人家,每每能触景生情,吟诵出与所见相恰的诗句来。

        这不,当我们今天中午到达重庆二妹家,饭后去装修中的象屿两江御府新居参观时,顺带到顶楼点萝卜、种波菜和芹菜。老母亲坐在一旁,看着我们劳作的画面,马上念出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一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次,如果我们将小景悦也带来重庆二姑婆家,老人家所念此诗肯定会更加贴切。


40

        时光荏苒,自送老母亲到重庆二妹家,一晃半年过去了。送去时是2023年,如今已是2024年4月初。前些天淑琴开车,我们回合江接老母亲。每次回去都是住在岳父母家,当然也是探望二位老人。

        在启程返蓉的头天,岳父安排同去我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看看,正合我意。我插队时年仅16岁半,那是1970年的6月。到我考入泸州师范学校,于1973年10月初离开,三年多时间,长松林的一间草房就是我的居所。而一千多个日子所经历的人和事,哪怕过了半个多世纪,总有一些令人难以忘怀,也不时出现于梦境。然而,毕竟50年过去了,物换星移,时过境迁,还能找到我当年熟悉的地方?也还会有人记得我这个当年的知青吗?

        带着这些疑问,当我重回长松林,看到那已被丛丛绿竹包围、仅存的断壁残垣时,当我见到素未谋面、在我离开多年后才嫁到这边的赵家老五媳妇,听她说从家里老人口中早就听说过我时,我已然思绪万千。有《重回长松林》诗二首为证:

        日丽风和三月天,

        重访故地步田间。

        荚果累累油菜绿,

        橘花盈盈蜂蝶喧。

        步履匆急寻旧地,

        思绪奔涌忆当年。

        其时年少不更事,

        五十载后品甘甜。

       

        不见茅屋仅残垣,

        几多故人作古人。

        绿竹丛丛湮岁月,

        青山隐隐立凡尘。

        无虑物换星犹在,

        但思事过境未迁。

        于今老夫鬓如霜,

        乡亲口中仍少年。

        回到成都家中的次日,当我把这二首诗念给老母亲,想听听她的意见时,老母亲带着品味的神情问:这是哪个的诗哦?我说:我写的,请您老指教。老母亲有些惊讶的说:没想到作者是你,你还会写格律诗。

        老母亲顿了顿,又如数家珍般说起来:格律诗是自唐代兴起的诗歌体裁,包括绝句和律诗,各又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分,在句数、字数、押韵、对仗和平仄上都有严格要求。我连忙说:我这是改良之作,没有严格的平仄讲究了。老母亲一听笑了,说押韵有韵书,平仄有格式。我说这也太限制创作者了。老人家不置可否,却转入了对她当年学习格律诗时的回忆。说自己背的韵书是哥抄的,平仄格式则是家家教背的。紧接着,老母亲又一次念起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386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142评论 3 3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704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702评论 1 29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716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73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14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30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80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73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9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06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29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10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38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58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41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禾民 11 午后,老母亲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儿就拽起了瞌睡。我说您拽瞌睡了,上床去睡一会儿嘛。她睁开眼,说...
    禾民阅读 83评论 0 3
  • /禾民 21 磨磨蹭蹭,老母亲终于把午饭吃完了。本来今天午饭吃得稍晚,等她吃好,已然一点半了,我这才去厨房...
    禾民阅读 256评论 0 19
  • /禾民 1 这两天中,九秩老母时不时背诵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前六句念得好好的: 王濬楼船下益州...
    禾民阅读 73评论 0 1
  • 小棉袄常听说,狗棉袄,还是第一次听。那天朋友找到我郑重其事、热泪横流给我讲了老母亲的小棉袄,一条忠实的狗,一条...
    逸兰阅读 794评论 0 1
  • 爸爸语录(一):古人说,“十分精神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我认为这句话很有哲理。 (二): 为人处...
    薛顺堂阅读 1,551评论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