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今日有所思第98天。
速成?为什么不可能?怎么速成?掏钱呗!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说,付费就是捡便宜。最简单粗暴的一个道理就是,至少我得给了199才能知道这个概念,来讨论这个话题。
我们最可宝贵的东西是注意力,注意力>时间>金钱。这个公式是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第二周就开始反复使用的,就是速成的最好定义。
先说速成这个概念,大多数人一定会关注“速”,拉出“长期”啊、“复利”啊、“践行”啊一堆概念来建立联系。联系错了好不好?其实我们要的只是“成”!至于“速”还是“慢”,“长期”还是“马上”,这是途径问题。“成”是目标,“速”是手段,目标错了,越用力偏差就越大。
那什么是“成”?很多人会把“成为第一”当作标准,这又是一个标准的误读,世界第一肯定是成功的,世界第二就不是吗?世界第500、第1000呢?对“成”的正确理解是“比较好”。段子里说的:我不需要比老虎跑得快,我只要比你跑得快就行了,就是这个意思。比较就有一个范围,按照李笑来老师的说法,你打开订阅专栏,看完、想过、留了言,就是前5%的人了,就算一个小“成”了。不管是李笑来说的1%还是吴军说 的2%,你比大多数人强,就是“成”。
付费是速成的手段。再给个简单的例子,我参加司法考试的时候,前两年坚持自学,看书,做题,听音频,一样不落,结果两次都没考过。第三年下决心花了几千块报班学习,一次性通过 。为什么?其实还是用的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老师,连讲的笑话也基本没变,主要是因为上课时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在课堂上有所反馈,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的90分钟的课获得的信息比自己自学4个小时还多,周末一天时间的效果比自己自学一周进度更快。此外还有个卑鄙的念头,我给了钱了,怎么也得把本捞回来呀!用几千元就赢了全国90%的考生,是不是很划算?比起那些明年还要再考一年的人,我是不是就算是“速成”了?我用下一年的时间,得到的远比几千块多,还不用再受一年的精神折磨。
有没有免费的办法?大多数技能是有门槛的,靠自己摸索,需要很多的时间反复试错,这段时间的痛苦可能已经抹杀了最初开始学习的冲动和取得进步时的快乐和成就感。还有人说,那我读书行吗?技能的训练并不是靠读书就能解决的,在刻意练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导师的即时反馈,读书或者视频可以教你练习,但无法给出即时反馈,这种练习,貌似进入了学习区,其实还是停留在舒适区,因为不知道如何纠错、如何提高,所进行的练习只是原水平的简单重复。
有人坚定地信仰“不可能速成”,在这个信念下,一批人是立刻就怂了,这种人,我们正视,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是正常的表现;另一批人,就开始了“十年磨一剑”的苦哈哈的修行,修成正果还是表演勤奋,反正现在你看不到,因为“不可能速成”嘛,对这种人,只能叹息;还有一批人,可能只是几个人,思考着如何比别人快,然后用最直接最快速的办法去实现目标。
有一句话我们比较熟悉:不要考验人性,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这句话常用来反思别人的失误,但最适用的地方恰恰是在自己身上。我们跟自己说要苦读苦练,要坚持,要长期,但人性的根本是要哈皮,要放松,要即时反馈,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每一个要求都是反人性,凭什么就能认为自己是金刚不坏之身,能够百毒不侵?所以要穷尽一切手段缩短达成目标的时间。一般而言,如果没有特别的机缘或运气,付费是提高注意力程度、加快进步、实现成长率最有效手段之一。
会不会有人站出来说:“我天赋异禀……”,现实是,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轮不到拼天赋。
时下流行的微课能不能代替付费学习呢?那个只要几块钱,朋友圈转发还可以免费,省钱又省力。就我个人感受而言,除了“一块听听”,大多数的微课并不算学习的好方法,更多是付费学习的营销手段,最后多数会有个付费课程的二维码。与其三五块地听微课,还是正式报一个班来得效率更高!
高度的执行力,会成为1%,再加上付费,会成为千分之一、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