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人生到底该追求什么的话题。
有句话说的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大多数人也认可人这一辈就是——一张着双手呱呱坠地,最终又会松开双手,啥也带不走地孤独离开。而我们绝大数的人一生却注定要在奔忙中度过。上学时拼命考个好学校,上班抢一个好职位,再抢一个好对象,培养一个和你一样能争会抢的好孩子,最后退休,茫茫荡荡地了此一生。
最近听到北大校长讲了一段话:“当今中国异常地喧闹,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扭曲的价值观居然在互联网上时时得到热捧,拜金主义和对物质享受的追求竟然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目标,低俗下流和荒诞无聊的内容充斥网络”。
我看到身边的很多父母,像上紧了的发条一般,拼命地把孩子送到各类培训班上去,学习各式各样的特长和技能,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可见一斑。我们非常理解这种心情。
这与社会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的大环境有关,也与个人的思想认识,理想信念和知识结构有关。而父母的思想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尤其是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可能会招致悲剧的发生。
大家还记得上海庐江大桥17岁男孩跳江事件吗?因为在学校里和同学的纠纷,在车里又和妈妈吵了几句,就毅然跑下车,从桥上跳了下去,当场丧生!青少年自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一定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最近高中女生学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小学生过激行为杀死自己的母亲;小男孩发怒报警要抓走自己的母亲。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的父母为孩子呕心沥血,辛辛苦苦的努力,得到这样的结果,让人心痛!
最近读《论语》,孔子在《述而篇》里有段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托,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学习的范围”。
在《学而篇》里讲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和悌,这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在《学而篇》中还说:“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年少后生,在家就孝顺父母;在外就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讲究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学习文献。”
从上面的典籍所讲,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慎、诚信、爱众、亲仁,以行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用来学习古代的典籍,增长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只有先把人做好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才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
最近学习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打通了我的知识结构的天花板:怎样提升道德品质?怎样像圣贤一样有思想智慧、有修为能量、能建功立业?那就是致良知!——“去人欲,存天理”。不是去除人的正常的生活起居的意思,而是去除小我,去掉不应有的贪欲。在起心动念处做功夫,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和圣贤同频共振,享受丰盛的人生。
以此路径自我学习成长,可以迅速提升人生品质,做自己人生的董事长;以此路径发展事业,链接伟大时代,以心换心,满足客户需求,与客户共同成长,可以实现事业的基业长青;以此路径可以通过自己的提升和改变,影响带动家庭,教育子女——立大志,学习圣贤,做好明心净心功夫,不断提高生命品质,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有志青年,一名真正的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君子!
我们可以腰缠万贯,也可以学富五车,但一定要先致良知!为善去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