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小娟上初中的孩子,哭着闹着要买那双一千多块钱的鞋子,妈妈怕这次要了一千多的,下次要一万多的怎么办?再说养成攀比心理怎么办?
孩子誓不罢休,软硬兼施,哭着闹着要买。
买鞋变成了母子间的权利大战。
孩子说:
“不买就是不行,想的睡不着觉”
妈妈说:
“就是不能买,看惯成啥样了,看谁说了算?”
一千多的鞋子到底要不要买呢?
一个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和刚刚出生的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心理处于自闭状态,零到六个月是和妈妈共生状态,六个月到一岁左右,最晚到三岁渐渐发展为和妈妈的二元关系,三岁开始因为爸爸的介入进入妈妈、爸爸、孩子的三元关系中,大约十到十二岁左右进入青春期,从青春期开始,一个孩子开始进入多元的关系,从此开始融入社会了。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理的基本需求在家庭,只要爸爸妈妈爱我就足够了,一旦上了初中,这个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的需求基本上就没那么严重了,所以一定要在小学阶段给足孩子爱。
孩子从自闭进入共生,从共生进入二元关系,从二元关系进入三元关系,从三元关系进入多元关系以后,这时这个青春期的孩子就开始突破家庭,进入社会,进入社交了。
这个时候的孩子,内心有社交心理需求,他渴望融入社会。
这时候,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社会就是同学。
为什么孩子要买一双那么贵的鞋?
因为孩子在学校都穿校服,他们唯一能比的就是鞋。
就像一个成年男人,在出租房哪怕吃着泡面,也要买一辆好车一样,那是他社交的需求。
当我们看到这一点的时候,妈妈们还会说:
“孩子为什么要买这么贵的鞋子吗?”
孩子买一千多的鞋子,原来是孩子渴望社交,渴望融入群体,渴望融入关系的心理需求。
有的妈妈认为:
“孩子不赚钱,这么小就买一千多的鞋,自己都舍不得买,这次买了,以后是不是就要买一万多的?”
不会的。
一个人从小在物质上只要得到满足,并且得到父母足够的爱和心理营养,长大后,根本没有贪欲。
这一点很明确,妈妈更不用担心惯坏了孩子。
你见过马云、任正非他们比过名牌鞋子吗?
我明见到的马云不是穿起了布鞋,舒适的衣服吗?
因为他们的生命已经不需要透过名牌来加持了,不用靠戴名表,穿名牌来显示身份有多高贵了。
如果老公经常送我们足够多的礼物,中秋节、端午节、三八节、情人节,任何一个节日,老公都会送礼物,连送三年,到了第四年,你根本不想要礼物了,你会说:
“老公,咱别送了,回来吃碗面就好了”
他们想要老公送礼物的心情已经得到满足了。
人得到满足以后,还会要吗?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这次买了名牌鞋子,下次还想要?
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妈妈们要尽量满足孩子,从小给他养成富足感觉。
就像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孩子只要哭就不管他,怕惯坏孩子,其实,这是最无知的教育方法了。
孩子哭,就要及时抱他、哄他。
只有这样,这个孩子才会得到充足的关爱,从此以后,孩子的内心才会觉得妈妈是爱他的,他是值得被爱的,才会开始向外部探索世界,才可以一个人在那儿安安静静的玩玩具。
并不是,原来以为的: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越哭越不管。
假如越哭越不管,貌似孩子有了一个好习惯,不哭不闹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当他哭到绝望的时候,从此他会以为:
“我哭死,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人理我”
他再也不哭了,从此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长大以后,这样的孩子和外界的关系基本上都很糟糕,因为他不会向外界求助,发生了任何困难,都会憋在心里,自己去解决。
我有需求的时候,你不满足我,我变得很乖,但是乖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乖等于一个人关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绝望了,再也不和这个世界对话了。
所以父母要做到:
一、在物质上尽自己家庭条件,尽可能去满足孩子,不要从物质上克扣孩子,
二、给足孩子爱和心理营养。
只做第一点,孩子长大会挥霍无度,父母不陪伴,物质上又超级满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爱虚荣、攀比、贪欲无度。
只有两点都做到了,以后孩子的人生路才会顺畅。
孩子买贵的鞋子,不是攀比,是他的社交需求。孩子的哭闹要及时给与关注,只有物质、精神上给足了孩子关爱,一个孩子才可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