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人这一生,就是在忙乎两件事,一是维持存在,二是维持存在感。
大部分时候,人是会先考虑存在的问题,才轮得上存在感的事。但事实上,除非一个人永远不考虑有关存在感的问题,很多时候,人会因为存在感的缺失而放弃或者产生放弃存在权的意图。
关于先后这点很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事实上我的思考的确是从这套理论开始的,但我却对他需求种类以及层次的划分产生了怀疑。比如,社会需求真的是人的必须需求吗?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愿意隐居山林呢?比如自我实现,自尊真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吗?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所谓舍生取义,所谓不食嗟来之食的说法呢?比如真的有所谓基于五层次理论上的经济人社会人存在吗?那么为什么还会存在早已满足生理需求的人,以经济的激励方式,事实上是在相当广的范围依然有效呢?
既然问题是从社会需求开始的,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社会需求,是怎么产生的呢?
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不依靠社会,自身生存都成问题,也就是说,那时的社会需求,甚至可以说社会起源,就来自于个体对维持自身存在的要求。现代社会,分工协作已经无限细化,放弃社会需求,首先威胁到的仍然是个体的自身存在。
那么社会地位呢?在我看来,它就是自我实现,也就是维持存在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同的人性差别,会倾向选择不同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存在感。常见的就是物质财富,权力,性,甚至爱情与伟大的友谊,不也就是通过对方的看见,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吗?而我们所谓真正强大的人,就是不用外界的确认来肯定自己存在感的人。这个真不容易呢!很多伟人领袖,依然做不到。
其实存在感,就是存在的意义。
我曾经被蒙蔽很长时间,说成长就是学会不再追问意义,这一着,真像蒙上眼的鸵鸟。你不追问它,它依然不会放过你。向内观察与寻找,固然是一个独立的人应该终生修习的。但这也不是说你就要放弃其他别种确认方式。事实上,任何一点微小的成功就能带来意义,种一朵花开,写一篇好字,或者完成一项新任务,学习一项新技能,大概与所谓小确幸有所相似吧。
事实上,向外追寻的各种形式的成功,与向内追寻的存在感,其实就是形与神的关系。神的修炼需要通过形的外化,所以其实任何形式的外化追求都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但止步于形的不断追求,而忽略或者忘记了神的确认,就会使一切存在丧失意义,造成心灵的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