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10年,美国享受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和平增长时期。
1996年12月,美国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达到了721点,时任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质问道:“我们如何知道不是非理性繁荣过度推高了资产价格?”但是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说过非理性繁荣这件事,即使后来标准普尔指数在2000年达到了1 527点,他也没有再说过非理性繁荣。
1994年,沃顿商学院的杰里米·J. 西格尔教授出版了《股市长线法宝》一书。他在书中指出,股票长期无法跑赢债券、现金、通货膨胀的情况,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也就是说,股票长期收益率从来都是跑赢债券、现金、通货膨胀的。
芝加哥大学研究专家此前得出结论,美国股票投资的正常收益率为每年9%。20世纪最后10年,标准普尔指数平均年收益率接近20%,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1倍多。
股票市场表现得越好,投资人配置到股市上的资本就越多。对于科技股来说尤其如此,因为科技股当时是市场的领头羊。
更多的科技股纳入像标准普尔500这样广泛被认可的股票指数,意味着采用指数投资和准指数投资策略的投资机构必须买入更多的科技股,才能跟住指数。这又导致科技股进一步上涨,而科技股上涨又会导致更多的资本买入科技股。这是一个典型的良性循环,没有人认为这种良性循环会停止。
大多数“新经济企业”根本没有盈利,让这些企业的股票挣脱了传统市盈率估值标准的束缚,那种股票应该保持合理市盈率水平的要求,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毫无意义。没有盈利,当然就没有市盈率。
在泡沫后期,有些网络股上市的首日收盘价会比发行价上涨很多倍。此时,投资人愿意以比发行价高很多倍的高价买入这些股票。
这些买家可能认定了两点:
第一,这些企业的创始人一直非常高兴卖出这些股票,卖出的价格只是其真实价值的一小部分;
第二,这些创始人很懂企业却不懂股票,对股票价值的了解并没有比买家多。
这两个结论都根本站不住脚。
为了能沾上这种神奇股票的魔法,快速赚大钱,也为了避免遭受站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却没赚钱的痛苦,投资人开始参与那些根本没有盈利(有些甚至没有收入)的企业新股盛宴,只要是新股,人们就会去抢,其实投资人对这些企业的经营模式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1999年有一本新书出版,书名是《道指36 000点》,该书的作者是詹姆斯·格拉斯曼和凯文·哈西特。他们认为,因为股票的风险实在太低了,所以股票并不需要提供像历史水平那么高的风险溢价。这意味着股票的价格应该马上上升到更高的水平,这样提供的预期收益率就降低了,其风险溢价水平也就降到了低于历史水平。按照这个逻辑来推断,目前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有10 000点,太低了,应该上升3倍以上,达到36 000点,这才是合理水平。
由于成长股和科技股狂涨,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最高达到原来的33倍,比“二战”之后的历史平均市盈率高出1倍,创造出标准普尔500指数自诞生以来市盈率的最高纪录。
出现了什么情况?
• 频繁传出经济好消息;
• 很多文章和书都乐观看涨;
• 投资人行为轻率,无忧无虑,根本不考虑风险这回事;
• 投资收益率高到不寻常的程度;
• 和历史平均水平相比,股票估值水平极高,高得离谱了;
• 投资人普遍愿意高价买入,尽管这样的价格按照基本面分析根本不合理;
• 相信股市是一个永动机,会永远不停地涨。
最后一点特别重要。每个泡沫在刚开始时,还是有一些真实成分的,我在前面也说过。但是后来泡沫被越吹越大,过高估计了基本面的实质内容和企业未来盈利的潜力,投资人的警惕心暂时消失了,大家都普遍相信,公司会永远增长下去,股市会永远上涨。
当然,投资人要是客观地测量股市温度,就会知道,泡沫被吹得太大,迟早会破裂,落到地上,最后只剩一地碎末。
网络股泡沫破裂的现象:
• 网上杂货零售商Webvan,1999年开始营业,当年第3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 800万美元,盈利35万美元。2000年1月这家公司的股票市值为73亿美元。
• 1999年12月9日,高科技公司VA Linux的股票上市,发行价为每股30美元,上市首日大涨698%,达到每股239美元,公司股票市值达到95亿美元,相当于苹果公司的一半。到上市那一天为止,这家公司1999年实现的销售收入为1 770万美元,亏损1 450万美元(相比之下苹果公司最近12个月盈利6亿美元)。
• 电子商务股的市盈率实在太古怪了,它往往是负值,因为大多数电商股没有盈利。华尔街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了,只能看市价与每股销售收入的比值,即市销率,把它作为替代估值指标。以红帽公司为例,按照1999年8月那个季度折算成的年化销售收入来看,其股价相当于年销售收入的1 000倍,即市销率为1 000倍。
• 在非电商股的高科技企业中,雅虎公司的市值高达1 190亿美元,比美国两大汽车股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的市值之和还要大。雅虎2000年1月的股价为每股432美元,按照其1999年预期每股收益计算,市盈率正好超过1 000倍。
在这样非同寻常的环境下,1999年12月10日的《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现在要猜测一家公司的业绩表现,其股票估值具有非同寻常的指示意义。”换句话说,在缺乏其他信号的情况下,投资人把股价看作指示器,以股价高低来衡量公司业绩表现。这是不是历史的倒退?在很久以前,投资人先要搞清楚一家公司的业绩表现,然后再设定一个能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合理股价。
在这种估值标准处于真空的状态下,“乐透彩票式的思维模式”似乎主宰了购买决策。传统的股票投资模式,基于预期收益和市盈率水平计算,按照目前价格买入,投资人将来的收益率不可能超过20%或30%。但是科技股和网络股则基于概念,收益率预期可达到1 000%。
推销股票时,经理们也许是这样讲卖点的:“我们正在给这家公司寻找第一轮融资,公司估值为3 000万美元,我们预计再过两年就会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到那个时候公司估值就是20亿美元。”或者,“公司发行新股的定价是每股20美元,上市当天就会涨到100美元,上市半年就会涨到200美元。”
你想像买彩票一样买这种股票赌一把吗?你要是说不,拒绝买入,就会错过赚大钱的机会,你受得了吗?
总会有一些想法、股票、新股出现,能让参与其中的人赚到很大一笔钱。但是过去参与其中的压力不像今天这么大,因为过去成为赢家不过是成为百万富翁,而不是赚到几十亿美元成为超级富豪,而且之前需要很多年,而仅仅几个月。
现在这种参与新股的股票交易和过去的股票交易完全不同,你买新股就和买彩票一样,花1美元来买,最多亏损1美元,但是买到新股就能赚100美元。第一,盈利太高了,简直令人无法抗拒;第二,投资成本很小,所以人们并不需要非常高的成功概率,偶尔成功一次就赚大了。
我过去说过,尽管市场通常是由恐惧和贪婪驱动的,但是有时候,市场最大的驱动力是害怕错过赚钱的机会。这一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真实。这只会增加你必须加入赌局的压力,必须在危险的树枝上向前爬得更远。
关键是在一个像网络股一样极端的泡沫里,理性的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出精细的区分。你所需要做到的,只不过是识别出疯癫、愚蠢的行为。
那些在20世纪90年代靠股票大涨、发家致富的人,特别是那些通过买科技股和网络股发了大财的人,以此来预言一个繁荣的新时代到来了,一个创造财富的新时代到来了,因为这些人在享受到股票投资高回报之后所做出的反应是,进一步提高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正如古雅典雄辩家德摩斯梯尼的一句名言所说的:“每个人想什么,就会信什么”,查理·芒格也曾经引用这句话)。
但是更加冷静的头脑会分析得出结论,对于那个年代在这种兴奋狂热的情绪驱动下买入的股票,人们付出的买价要大大高于其内在价值,其实透支了公司未来的业绩,负面影响很大,但这也意味着股市将会下跌向下修正。一两年后股市大跌的事实证明,这种判断是对的。
最终的结果是从2000年到2002年:
(1)美国股票市场连续三年下跌,从1929年到1931年,市场都处于大熊市阶段,这是近70年来第一次连续三年下跌,标准普尔500指数从顶峰到谷底累计下跌49%(不含股息收入);
(2)科技股暴跌;
(3)很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股票跌幅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