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大堤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周桥大塘是其中申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桥大塘又叫周桥月潭,是因为它的形状象月亮而得名的。
那么周桥大塘为什么会呈月亮形呢?这与洪泽湖大堤溃坝与补修有关。
过去的洪泽湖大堤经常会溃坝,年年修,岁岁决,俗话叫“日费斗金,经不住西风三浪”。
由于洪泽湖面宽阔,湖底浅平,湖面比堤东的田地要高出数米,每年偏西的大风兴起的时候,能把湖水兜底翻起,浪头高过一两丈,陡壁式的石工墙,既无滩涂遮拦,堤前又不象现在修有护堤坡,因此石工堤经不起巨浪的反复撞击。
当时的大堤虽然修有石工墙,但是根基也不稳,在墙壁薄弱的地方,每块重约几百斤的块石只要有三两块被冲塌,整个堤段就会即刻溃决。因为石工墙的基础全是木头的梅花桩或马牙桩,木头长期在水里浸泡容易松动,又会腐烂,木头上又有十几层石头重压,上硬下软,本来就摇摇欲坠,加上大浪冲击,那就难免溃塌。
洪泽湖的水面本来就比湖堤东面的地块高出数米,一旦决堤,湖水就会向东奔泻而下,因此往往把大堤东面的地面冲成一个个深塘。
决口后补建堤坝,必须从决口两边较稳固的堤段开始,中间堤坝又不能在被洪水冲涮成的跌塘里建,这就需要从深塘东侧外围较为坚实的地基上砌筑。补修的这道堤坝一般离决口五、六十丈,堤长也数倍或十数倍于原溃决的堤段,需要绕冲涮出的深塘一圈。
补修的堤坝与原堤连接后形成一个弧形,被补修的堤坝半包围的深塘形状如月,故叫月塘。如果事后再修复原堤,就形成两堤抱一池的形状了。
周桥大塘就是洪泽湖大堤段决堤后冲涮成的。那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冬天,朔风骤起,水势猛烈,浪头高达两三丈,湖水冲过堤顶,加上寒风凛冽,水流立刻变为冰凌,漫堤之水,都化成冰晶琉璃。挟有冰凌的恶浪撕开了周桥段的石工墙,湖水破堤而出,冲成一个深达二三十米深的大塘。
溃堤后的周桥段,经林则徐等能臣多次补修,直到清道光十年(1830年),用了六年时间才最终修筑成月堤,将深塘囿于其内。月堤长二百二十余丈,顶宽十丈,后来迎湖外堤又建了一道石工堤,这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形的半月形的深水塘。
深水塘里的水是从湖里通过堤坝洇透进来的,因此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明镜如月,而且鱼虾、龟鳖等一应俱全,个个清晰可见,好像是专门供人观赏的水族馆。早些年当你来到周桥时,你会看到这个古老而又神奇的月塘,它的形状如月,水清如镜,深如龙潭,称它月潭,真是名符其实。
而当地渔民有时称此月潭又叫瓮塘,因为它又圆又深,像个瓮子。以前,渔民经常在这个深塘里捕获到百斤左右的大鱼以及几十斤重的甲鱼等。因比在湖里捕捞容易得多,真如“瓮中捉鳖,十拿九稳”,所以,瓮塘的名字也就在当地叫开了。
直到1976年,因为抗震的需要,人们才将大塘由原先深二三十米填到现在几乎与堤东农田相平,这便使月潭失去了原先诸多靓丽的容颜,只存下千百年来修堤的历史见证。
其实,象周桥月潭补修的这样弧形石工堤在洪泽湖大堤上还有很多,只不过在迎湖面再补修一道堤的绝无仅有,现留存的可能只剩下周桥大塘段了,这也是现在的洪泽湖大堤之所以弯弯曲曲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