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书中讲述披着成年人的外衣,内心脆弱迷茫的蛤蟆先生,在心理咨询师苍鹭引领下追溯童年,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认清自己的情绪,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从抑郁的情绪中渐渐地转变,重拾勇气和对生活的热情,实现自我蜕变的过程。
在曾经雄伟壮观的蛤蟆庄园里,蛤蟆感觉自己状态不太好,几乎无法做他自己,见到来拜访的挚友鼹鼠,忍不住伤心的大哭了起来,他希望得到鼹鼠的帮助。
鼹鼠待蛤蟆很关心,体贴又善良。蛤蟆变了样子,原因是精神和内心经历了重大变化,鼹鼠很担心蛤蟆的现状,希望帮助他,鼓励他,让他重新振作起来。经过商定,在河鼠的陪同下,决定再一次去蛤蟆庄园。在路上,遇到了同样担心蛤蟆的獾,他们一起去了蛤蟆庄园,劝蛤蟆去看看心理医生。
第一次初见咨询师
蛤蟆在朋友们一连串的电话联络、约定日期、施压恳求之后,来到一个叫“苍鹭小筑”的大房子,走进了一间书盈四壁的房间。
“是他们让我来的”蛤蟆说。
“他们是谁?”“谁是我的来访者?”咨询师苍鹭说。
“也许我们可以澄清一下现在的情况。这几次面谈,是由谁来支付费用?”
“恐怕这样行不通。我建议今天会谈后就结束咨询,就当是一次体验。”咨询师几个提问和表态,让蛤蟆感到很愤怒。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我们才能真正的合作。”咨询师回应着蛤蟆的疑惑。
蛤蟆开始明白咨询师苍鹭的意思了,“合作”一词,意味着不管咨询中发生了什么,自己都是主动地参与者,或许,他真的能够靠自己摸索出摆脱痛苦的办法来。
“我愿意与你合作......”蛤蟆决定每周来一次,找到自己悲伤的原因,以及能做什么来改善这一切。看来,这是一次不错的会谈。
要说蛤蟆从第一次面谈中学到了什么,那一定是这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第二次走进咨询室
蛤蟆开始向咨询师苍鹭讲述起同河鼠、獾、还有和父亲之间的不愉快的事情。唠唠叨叨的河鼠,严厉总是一副气势汹汹的獾,还有在朋友面前不给蛤蟆留情面的父亲。
苍鹭问蛤蟆“你当时处在什么状态下?”
蛤蟆说,“我当时的感受就是和小时候一样......小时候,我被父亲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
苍鹭说“那么我们就把他称为“儿童自我状态”吧。
蛤蟆不确定,自己不自觉的进入这种状态,有什么坏处吗?既然没有好和坏,只是一个实际状态。自己又无法控制自己进入哪个状态,一个新的问题“处于儿童状态会有什么效果?”蛤蟆带着疑问结束了第二次面谈。
第三次走进咨询室
蛤蟆最感动的是得到了苍鹭的全身心的关注,而且苍鹭能够理解他。
在苍鹭不断向蛤蟆发问的方式下,让蛤蟆觉察到了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渐渐地,蛤蟆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开始了学习模式。
蛤蟆对苍鹭的“现在感觉怎样?”的问题,有了心理准备。苍鹭“我很愿意和你一起探讨。”
苍鹭将“儿童自我状态”模式由咨询师的倾听模式,改为老师的讲解模式。告诉蛤蟆,有生具来的儿童自我状态的天生基本情感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苍鹭说“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
父母会对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父母的严厉或严苛,会让婴儿产生故意的哭闹。父母的“巨大权力”或“绝对的控制权”并不是故意的将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只能全部依赖,而无法逃离。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可孩子并不知道怎样应对,不能用逻辑或有意识去想明白这些问题。在不断应对中,调整自己,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
所以,理解童年,就是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正如弗洛伊德说过“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蛤蟆理解了“儿童自我状态”,也慢慢理解了自己为何经常处于处于这种状态,是在没法逃离的状况,只能忍受,同时尽所能的去应对,调整自己的结果。
通过这次面谈,蛤蟆理解了“我们在婴儿期就开始学习应对生活,我们得对自己天生的行为作出调整。”
第四次走进咨询室
蛤蟆祖父创立了家族酿酒企业,父亲继承家业,父亲很严苛和挑剔。母亲很安静,对丈夫惟命是从,拥抱他的次数少的可怜。
蛤蟆的记忆底下,对父母有一股很难化解的愤怒,很强烈。而又无力感,是因为他不确定他在对谁愤怒,或者对什么而愤怒。
父母为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留给他漂亮的庄园,还确保蛤蟆生活费绰绰有余。而今,父母都不在人世了,可他内心的愤怒情绪却不肯消退,而他又为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
苍鹭说愤怒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之一,“你是怎样处理愤怒的情绪的呢?”
蛤蟆觉察到了小时候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不与他争辩,会照着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而且,除了顺从父母的意愿之外,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然而,面对蛤蟆的所作所为,他的父母没有满意过或被打动过,所以蛤蟆就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博得父母的关注。
苍鹭“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吧。那该怎样呢?
“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苍鹭说接着说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证长大成人。”
蛤蟆明白了,苍鹭说的就是自己,但他很开心。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他也觉得自己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快乐了。
第五次走进咨询室
蛤蟆通过上次咨询,觉察到自己的愤怒和内疚感连在一起。这是个问题的根源。
找到了问题,尽管还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来释放自己,安抚内心。但是还是让蛤蟆觉得自己开心了一些,睡眠好些了,多了一些做事情的兴趣。
“更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情绪和问题。”能够觉察自己,找到问题,离解决问题就不远了。
“就像所有好问题一样,答案会让你产生痛苦的自我觉察。”蛤蟆的愤怒和内疚是同感受和情感有关,但最好的方法还是用我们的头脑和理性来思考。
苍鹭继续对蛤蟆说,“你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给俘虏了,他们完全掌控了你,同时,又对你倍加关心照顾。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蛤蟆在无助的童年,用“顺从行为”表达着自己:“同意”“取悦”“道歉”“依赖”。但是没有“愤怒”这个基本情感表达。
苍鹭给蛤蟆提出了建议:“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你采取的方法就是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察觉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
但是蛤蟆究竟需要怎样做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适应各自童年的特定情形,所以就产生了各种行为模式,关联着各种情感和情绪。”
撒泼是孩子管用的手段来表达他的愤怒。怄气通常是成年人常用的方式。这一些方式,在道德上是没有错的,但这些行为,都是负面的。会导致两个后果,第一个后果就是会被人嘲笑。因为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时间蛮好笑的事情,也会让人尴尬。另一个后果就是,这类行为是在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蛤蟆听到苍鹭的分析,感觉被苍鹭戳中了痛点。虽然不太高兴,但还是开始思考“我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当一个成年人呢?”
第六次走进咨询室
蛤蟆不爱表露愤怒,对自己“不诚实”,无意识的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别人”,来谴责自己,而自己没有觉察到。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做自己,不能很好的关注自己的状态。
蛤蟆对自己的探索有了进步,可以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来自父母,长时间处于“儿童自我状态”,蛤蟆需要记住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特性,不是父亲和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对于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父母,“爱批评”“愤怒”“严厉”,特征。
蛤蟆了解到自己处于“儿童自我状态”,自己的父母处在“父母自我状态”,帮助他打开了思路,让他很好的了解了自己的父母和獾的行为。明白了这一点,蛤蟆就知道怎么和獾相处了。
苍鹭对蛤蟆说,“想过的快乐一些吗?”“能帮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自己爱自己吗?”
蛤蟆究竟该怎样爱自己呢?
老獾是“挑剔型父母”还算理解,自己是“自我惩罚,自我批评”还是想不通。在“适应性儿童状态”里待了很久久,可还是困惑。和老獾的对抗中,了解了獾,承认自己幼稚,但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敢反抗老獾了。感觉自己好多了。
蛤蟆收到了河鼠和鼹鼠的午餐邀请,卸下了习惯已久的盔甲,感受外界万物的存在了,检视着内心的感受,给自己的情绪温度计打了8分。和朋友们在一起,放松了下来,自在了起来,大家都觉得,蛤蟆更懂得倾听了,友善了,更平和了。
第七次走进咨询室
蛤蟆觉得自己的变化就是,内心深处多了几分力量。虽然悲伤的情绪还会再来。但是能够理性的分析自己的想法,情绪没那么大了,这使他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从而学到东西。但有时候还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已经处于不是“父母自我状态”,也不是“儿童自我状态”,而是出于自我发现的状态。也就是父母,儿童,成人的三位一体的“人格状态”。也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苍鹭接着说“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
别人不能强迫你,只有你自己决定要怎么做。
“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而这种状态,是自己的选择。
“愤怒”是自己的选择,“悲伤”是自己的选择,“责怪”是自己的选择。而相对这些,选择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会是更好的选择,包括自己的情绪,“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第八次走进咨询室
蛤蟆向苍鹭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第九次走进咨询室
蛤蟆向苍鹭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而没有被嘲笑或排斥,给了他很大的慰藉。
蛤蟆觉得自己渐渐地获得了一种能力,让自己在回忆的时候不再谴责自己,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客观地去看,而不再感到内疚。换句话说,蛤蟆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蛤蟆从苍鹭那学到的某些想法对他帮助很大,比如,在审视自己的人生时,或许有专属自己的“人生剧本”,一有机会就出演。这个想法让蛤蟆耳目一新。
蛤蟆开始决定要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儿,就是要回应当下的需求。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当下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需要探索自己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源自哪里?牵涉到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
第十次走进了咨询室
苍鹭给蛤蟆最大的帮助,就是让蛤蟆认识到人们玩的心理游戏和他们的人生坐标之间的关联。
蛤蟆认识到,自己不是圣人,也不是罪人,就是他自己。
不能去怪别人,也不能怪自己。此时就是处在“自我探索”的状态。
要“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能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原谅他们”,对自己有自主权,知道自己有力量改变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
最后一次面谈
蛤蟆的变化,随着心情变好,事情也开始出现转机,内心世界有了改善。
他开始明白,要继续成长和完善人生就得有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好好工作。
如今他的感受全然不同了,内心有了力量,不再是绵软无力,当下他想做的事情就是去拼、去赢。有个主意在他脑中慢慢成形:他要自己创业。
蛤蟆看上去神清气爽,头脑机敏,心情愉悦,食欲回来了,睡眠也正常了。体力和心力都充沛了很多。有了愿景,而且已经着手规划将来了,有细节、有日程、有行动。
对每一天都有期待,感觉就是很愉快,因为每一天都充满了让人激动的新的可能。比过去更顺应生活了。
蛤蟆勇敢的选择了“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
这个坐标就是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是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
蛤蟆确实变了,不再像开始那样依赖苍鹭,还能挑战苍鹭的观点而不担心会被训斥。开始,从事依赖苍鹭给他讲些睿智的话来能给他答案。现在明白了,苍鹭一直在引导自己,自己找答案。引导自己进入“成人状态”。他走过了一段重要历程,那就是心理成长的过程。向苍鹭咨询的过程,从情感依赖变成情感对抗依赖,最终走向独立的状态。
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对情绪感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就能明白他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只有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
经历过种种事情后,都会从中了解了自己,改变早已发生,不管怎样,不管发生什么,都必须继续前行,成长了,学会放下小孩子的心性。
蛤蟆继续享受着苍鹭的最后一次咨询:
情商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都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的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成为“共情”。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性的才能和与众不同的部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这次咨询过后,蛤蟆再也没同苍鹭见过面。蛤蟆开启了自己的全新的生活。
后记
杨绛先生说过:“随着日子往前走,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就像咨询师苍鹭所说:“再好的心理咨询,都是出于就诊者的自愿。自愈的过程,都是为了让你自己找到答案。”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避免不了的会受伤,也总有很多迷茫。请你相信:只要能沉住气,勇于探索自己,找到问题的真相,最终会发现自己就拥有最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