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销,个人认为存在一下几点弊端
1.明确得返利金额会降低用户对商品(课程)的估值。
例如课程的价格是200元,分销一个用户可返利30元,那么作为被分销的用户可能会认为商品所值的价格只有170元,因为还有30元是要返利给上级用户的。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分销的钱肯定会算在被分销者身上。所以用户是不愿意花200元买价值170元的商品的。
2.无法保证信息透明。
用户虽然将二维码分享出去了,但是看不到谁通过我的二维码购买了课程,所以用户会想,会不会因为有好友通过我的链接购买了我的课程而商家没给我打钱?
即便后期用户能在“我的”模块中看到通过用户分销而购买的用户,也无法打消用户这样一个疑虑:有10个用户购买了我分销的课程,但这里只显示了3个。毕竟这涉及到钱的问题,商家是有可能作弊的。
3.我们的主要用户群体区域分布在哪
如此透明化的分销赚钱其实是非常透支用户的社交关系的,因为只有转发者会得到好处,被分享人几乎是得不到好处的。如果我们用户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分销应该是没有太大效果的。因为一线城市的人非常看重社交关系,这样的赚钱目的极其明显的分销链接转发到朋友圈会有损自己的形象,甚至会被好友拉黑。这对一线城市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像拼多多这样的分享赚红包的裂变传播在三四线城市非常有效,但对一线城市的人来说并无吸引力,因为他们不会为了赚那点钱而透支社交关系。
得到app的分享是将一些轻量级的课程打包,让用户转发给好友。传播的文案也非常精妙:请朋友吃饭,不如请朋友吸收知识。
将课程送给好友,转发者毫无功利性,不但不会透支社交关系,还做了个顺水人情(因为让好友得到了课程,虽然这课程本来就是在平台上免费的)。这样的转发让用户毫无压力。
关于课程打包,弊端如下:
1.个人估计打包的本意是让价格更优惠。如两个300元的课程打包起来卖500元。但问题是我们现在的课程是没有价格的。也就是说用户只能看到商品的价格是500元,并不知道这两个课程单卖的价格一共是600元,(因为现在我们不能确定每个课程都是商品,也就不能确定每个课程都有价格)。只展现一个课程包的价格并不能让用户感觉到自己有优惠。打包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建议如下:
每一个课程都自动生成一个商品,(可在课程编辑页设定课程价格)。在前端页面用户以课程为维度而不是以商品为维度来选课,类似学而思网校,当用户点击某个课程,弹出弹框显示两个选项,一个选项为当前这个课程,另一个选项为包含这个课程的商品(课程包),用户可选择购买当前这个课程或包含这个课程的课程包。
如此,用户对比打包价格和每个课程的原价就能感觉占了便宜。打包才有意义。
2.售卖课程包侵犯了消费者选择权
如一个商品包含了A、B两个课程,若用户只想买A课程,但如果A 课程没有制作成商品,用户是没法单独买A课程的。那就有可能流失掉这一部分用户。
不同于天猫的购物车,用户可选择任意商品,支持满减,让用户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当然我们选择打包并不仅仅为了促销,也是为了将课程体系化,然后售卖给用户,让用户得到更深入的知识。
3.课程包提高了购买决策压力
包含A、B课程的课程包价格肯定比A课程单卖的价格更高,因此也增高了消费者的决策门槛。一个初级的产品为了让用户多体验产品,应该要降低门槛。
4.售卖课程包有可能使用户完课率下降
同时一次性买两门或三门课程,相当于给了你一本一千多页的书,会一次性给用户太大压力,每天需要学的课程太多会让用户难以坚持下去。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我只提出了弊端。但愿我担心的问题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