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是指你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人想要成长改变就要摆脱舒适区,就要改变过往的方法。
“舒适区”不是指的舒适的环境或者舒适的心理,而是自己已然习惯的应对方式,或许内心很焦躁外界环境也让自己很不满意,但自己已然习惯。
比如,有人大学毕业后听从父母的建议在家乡的小城市找了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虽然工作没有太大的成就感,生活的环境和过去读大学的城市相比相差甚远,但是呆的时间越长,自己就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和环境,或许夜深人静夜不能寐时会发出灵魂的拷问:我的人生难道就这样了么?但是,早上起床后生活还是照旧。
舒适区与我们而言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举个例子。我们都认同外面的环境要比监狱里舒适。可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就不这么觉得。
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是人的一生了。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离不开了。
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里呆着,老布不惜举刀杀人。再一次出狱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这是他的舒适区。
从老布的例子你可以看到,有时候,你处于一个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舒适区,因为你熟悉它。
其次,心理舒适区不意味着熟悉的环境。
例如有的人如果遇到工作不顺利就想着换份工作换个环境。生活遇到瓶颈,换个环境重新开始,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想法,也许你也有过。
当然会有一些人,换了个地方,换了份工作,马上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也有很多人,去过很多国家,做过很多工作,却一直没什么变化。
原因就是虽然环境改变了,但我们应对环境的方式还是没有变,所以我们还是呆在过去习惯的舒适区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这些应对方式好改变么?真的太难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拖着长长的过去,我们今天应对生活的方式都是来自于过往生活的应对经验,我们其实从内心里更喜欢呆在舒适区。
舒适区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那我们如何突破舒适区呢?因为我们都知道突破出舒适区会让自己大幅度进步,但道理很多人都懂,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在布兰迪斯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安迪·莫林斯基(Andy Molinsky)看来,想要走出舒适区,需要强有力的行动策略。他的新书《进化:如何突破心理舒适区》提出了3个关键词:信念、定制化和清晰度。
第一,信念。
只有真正认识到改变的重要性,相信目标是合理的,你才会为了信念而忍受各种不适和痛苦,承受持久的压力和紧张,比如运动员为了获得金牌而忍受艰苦训练。
如果你想让自己有所突破,就一定要给自己一点挑战,期待可以改变的生活,或者是增加声誉,或者是增加自信,或者是得到认同。把信念具体化明确化,会给你自己更有力的精神支撑。
第二,定制化。
突破舒适区,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书中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裁缝和工厂流水线的衣服最大的区别是尺寸。可能两件衣服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改变都在细节处,就是这一点点的改变可以让你更舒服,穿起来更合身。
而定制化的意思正是如此,由于每个人的环境、情况不一样,在改变过程中,你应该掌握主动权,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偏好做出改变。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适合的说话方式、行动模式与场景,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才能让改变更容易发生。
第三,清晰度。
清晰度指的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哪个阶段。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舒适圈”里,天天把“我每天都要加班”、“要养家带孩子”等借口挂在嘴边,认为自己的生活这么忙碌紧凑,和“舒适”没有关系。事实上,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可能就是你的“舒适区”。
我们为了走出舒适区,就要突破内心的恐惧不安,那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呢?
第一,专注地享受过程。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十分关注一个冒险举动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时,“如何迈出第一步”会变得更难,不过,当你专注于享受整个过程时,一切就不再可怕了。比如,跑完马拉松这个想法会让你紧张不已,相比之下,每周跑步三四次就是很轻松的事了。这种心态也可以运用到职场上。
第二,寻找低风险情境,排演练习。
麻省理工领导力中心的执行董事哈尔•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介绍,消防员们面对的都是生死攸关的状况,他们之所以能够“清晰准确”完成任务,都是得益于“丰富的训练和经验”。葛瑞格森说,职场人士也可以采取类似的自我准备方法,他建议,你可以去参与一些以目前经验还难以胜任的项目,这样就必须学会如何及时“灭火”。
第三,让自己别无选择,放手一搏。
作家斯蒂芬妮•沃扎(Stephanie Vozza)十分恐惧社交,但为了写一篇文章,她假装当了一个星期的外向型人,她会和服务员搭讪聊天,主动和健身房课程的新学员搭档,还联系了两个她认为自己需要见一下的陌生人。这一周的经历,让她明白,自己可能不像自己曾认为的那么内向,她不再恐惧社交,反而期待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让我们勇敢走出舒适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