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多好,懂得了有有意识寻找曾丢失的那部分自己,长大多好,学会尝试弥补未曾开发的那部分自己,长大多好,不用再盲目活在别人的期期艾艾里,长大多好,可以承担自己脆弱的自尊和敏感的自卑,长大多好,终于可以努力摆脱他人的期待,活成真实的自己…
然而,事实是旧时光未必像现在记忆中那么美好,那些《无声告白》、灵魂深处的呐喊、孤独心事的独白、不被看见的压抑…终究阴影式地刻在了我们记忆深处…
喜欢某部书或某个人,只因为它的故事撩拨了我的心事,温暖了记忆的伤,那些欠下的说法跟解释总归会以另一种形式浮现在当下,给我一种原谅过去的理由,让我有力量地继续前行。就像文中说的:总得有人负责!同样,因着故事情绪波动是源于‘’懂得‘’。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心境,相似的复杂心绪,你自然能让我入景入境,所以我喜欢你,因着你的故事,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因着你的态度,我知道了该如何应对!所以,读着你的孤独,你的绝望,你的呐喊,我再也不能置身事外…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全书以这样凌厉的方式开篇,不是悬疑胜似悬疑,一条生命的结束总会让人心生疑惑而浮想联翩,总得有个说法,总得有个理由,总得有个故事…故事很简单:小说讲了一个过度承担父母的期待最终走向不归路的事,作者匠心独到,先首置死亡的结果,进而引领读者在疑惑与期待中抽丝剥茧寻找原因,过程中,巧妙地帮助读者完成自我寻找…
因为惧怕父母的分离,家庭的分崩离析,莉迪亚放弃自我去迎合父母的期待,明显她内心深处无助又痛苦,但比起母亲离家出走的留在记忆深处的痛苦,她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出生在美国,生长在唐人街,‘’与众不同‘’的出生让他从小忍受着种族歧视和差异化对待,这种童年所受创伤未被抚平直接影响着他的价值观,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融入环境变‘’普通‘’的欲念支配着他一生的行为,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可怜的是,环境投射给灵魂深处的自卑与敏感让他终其一生也没能摆脱人性的枷锁,价值观的歪曲也早已不能让他有完整的自我意识,所以他从一开始就错了,且是那么彻底!想要‘’普通‘’却不可得,而心又不甘,于是把这种欲念寄托在莉迪亚身上,让她广交朋友,竭力融入环境,努力迎合别人喜欢,不能格格不入,不能与众不同,更不能跟他一样成为边缘化人物…而这些都在一点点推动着莉迪亚的死亡!
与詹姆斯相反,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却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美国女孩,家庭主妇,受母亲耳濡目染的影响,竭力想变得‘’与众不同‘’。她不甘心只有丈夫孩子的生活,一心想成为医生,想证明自己的独立,阴差阳错,求而不得,她还是被埋没在了柴米油盐中,于是把自己的梦想转嫁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沉浸在陶醉和歇斯底里之中,完全忽视着莉迪亚的真实需求,一个母亲真的会注意不到孩子的痛苦吗?no!只是曾经梦想破碎的不甘和不停挣扎的决心已然大过了一切。她接受不了自己俗不可耐一文不值的人生,更接受不了莉迪亚因她而死的事实,折腾了半辈子,不想跟她母亲一样过着毫无意义的人生,做着毫无价值的事情,可结果,竟跟她母亲有着毫无二致的人生…
父母各自怀揣的心思意念裹挟着莉迪亚的自由,附以爱的绑缚让莉迪亚没有拒绝的勇气跟余地,忽视着她内心的告白:我只想要一个健康快乐完整的家,但若只有我满足你们所有的期待才能拥有,那么纵使痛苦,纵使绝望,纵使孤独,我也认了!
而最终莉迪亚不堪重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明白了就在那个地方,那个时候,一切都错了,需要修补和重新来过的太多,只是她累了…这一刻,她知道了,她要开始做自己,她要弄明白她是谁,她要做什么,找到自己,再也不用害怕孤独了…她觉得自己仿佛在太空漂浮,毫无羁绊,轻松自在,一切皆有可能!因为这一切都要结束了…
总有人要负责,可是又是谁呢?没有答案,答案自在心中,每个人都进行着内心的无声告白,被无视的汉娜,不被看见的杰克,错的彻底的詹姆斯夫妇,心存私心本没错,错的是拿自己的想法决定别人的生命走向,且裹以爱的名义,华丽却长满虱子…
而种种的根源皆出自原生家庭,父母的原生家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教养孩子也是凭着本能地直接举措,无意识的行为就在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心灵创伤,而这种影响最是根深蒂固的,所以那句‘’当我们在妈妈的卵巢里时就已经被既定了某些未来的可预见性‘’,这句话着实有一定的根据,同样天使般出生的宝宝,有的总是能那样自如地展示自己,而有的却终其一生都在与拘谨的自己作斗争,性格的好坏,人格的完善,自信心指数等太多太多决定人一生走向的软因素早已被刻在骨子里,是的,可以改变,但是真的容易吗?答案自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