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有幸读到一位心理咨询师写的好文,文章有理有据的阐述了受害者心理严重阻碍了人们的幸福这一观点。
读完后我的心灵被震撼了。因为我发现自己自从生完孩子之后,习惯了把自己的痛苦归结为他人。
我现在之所以这么辛苦,都是因为老公不求上进,不去挣钱,也从不去想着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
我每天累得像一只狗,上班,带孩子,完全没有自己,都是因为嫁错了人,公婆不给力,老公既不挣钱也没空……
我过得如此糟糕,都是怪到自己当初瞎了眼,选择对象的时候没考虑清楚……
这些就是典型的中年妇女常有的受害者心理。无论遇见什么样不顺的事,都能够怪罪到他人身上,经常对着亲人喊:都是你的错。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是最可怜的,整个世界都抛弃了自己,所有人都对我不好。我之所以现在过成这样,都是别人错。
可惜的是,无论我们怎么呐喊,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安慰、同情和帮助,反而让自己更加痛苦。
心理学家把这种归结为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受害者们会一直认为自己处在不公平的地位,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匮乏和对人生的无力感。
02
有人说“施恨者永远比被恨者痛苦。”
我的痛苦都是你的错,不仅不能使对方来疼惜自己,反而让对方逃得更快。如此一来,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情绪就会更加不稳定,然后追上去攻击别人,祈求以此来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
长期如此,这种偏执的行为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比如:这个世界没有人会爱我,别人都是邪恶的。
实际上, 偏执者特别渴望得到爱,渴望有一个人能宽容自己所有的攻击,能够无条件的爱自己,能够把自己从这种痛苦中拯救出来。
我从小到大没有得到过父母特别的爱,哥哥和弟弟也是没有爱的。我们全家都脾气暴躁,甚至毫不客气地说有狂躁症。
家庭氛围极为惨淡,我的爸爸简单粗暴地打小孩,我的妈妈一辈子都在抱怨她的痛苦,我的哥哥一向冷血,我的弟弟自私又任性,我敏感又自卑。
现在已经40岁的我,在有一定的条件后,不停的讨好我的父母,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然而结果并不满意。因为我自己的经济条件只够自己家的开销,即便我已经使出浑身的解数,父母仍然觉得养我没用,回报他们的实在太少。
我讨好我的哥哥,为他担心、为他谋划,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遗憾的是,他觉得我的好是在伤害他,他觉得我一直看不起他,用一种更加偏激的方式来逃离我。
我曾经讨好过我的弟弟,我自己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给他的女儿、儿子买衣服、玩具却毫不吝啬。可悲的是,他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不觉得我做的有多好。更为可怕的是,他一言不合就会拉黑我全家。
我们家从来没有让我饿肚子,但却给予了我比饥饿更可怕的伤害。
03
可能就是因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发现自己有些偏执。
我讨好我的家人,希望他们也能给予我爱,哪怕一点点也好。结果却是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样子,反而让我更加失落。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如果觉得伤害很大,远离他们就好了。而我却像个小丑一样,不停的追着他们跑。跑的累了,痛了,不敢去怨恨这些人。
因为从内心深处,我深知他们是我的亲人。从道理上讲,我们是必须相爱的。一旦我冷了,亲戚朋友就会更加的指责我。我实际上是害怕了。
一位留美的女博士和老公回家探亲,结果双双被父亲砍死,只因为无力给家里买第三套房。女博士的父亲在法庭上表示不后悔,死也要怨恨这个女儿。这个父亲坚定的认为,女儿就应该是无条件的满足自己一切需要的神,否则就应该去死。
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无论我怎么努力,怎么付出,我的亲人们都觉得我该死。因为我应该付出的远远不止这些。
从我毕业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开始,我就成为这个家庭里面的仇恨对象。包括我那十岁的小侄女, 我曾经无条件的给她买各种各样的衣服、书和玩具,可以说我给予她的,远远超过她妈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侄女,在她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无缘无故的怨恨我,怨恨我对她不够好。没有人告诉她我没有义务必须对她好,没有人告诉她应该感恩,只有人告诉她索取的不够。
如果我没有读大学,如果我不是个女孩,也许这一切就远离我了。在我们家庭里,我也不明白是什么导致他们产生这样子的意识:我必须为家里无条件的付出,甚至是献上我的生命都不足以弥补他们对我的恨。
04
我经历的挣扎,绝望,痛苦,却拯救不了自己。
我惊讶的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偏执。
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我是无力反击,不敢渴望有爱。
但是对自己新建的家庭,却表现出淋漓尽致的偏执和痛恨。尽管他们对我的包容和关爱远远超过我的原生家庭几千万倍。但是我遗传了原生家庭的偏执,将所有的痛恨转移到新的家庭。
我没有停止过对自己老公的批判、责骂和苛刻,每天不停的指责他。其实是源于我对爱的绝望。
因为我的童年乃至现在,家的模样都是废墟,没有一丝阳光。
今天通过这样的心理反思,我看到了我所爱过的一切都是自己,所伤害过的一切人也都是自己。
对于未来,关于和家人如何相处,我没有办法做任何预期。只能走自我救赎这条路,不停地向内察觉,给予自己阳光,让自己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