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意義上說,我的一生只是在寫一部大書,每個階段,都在完成其中的一部分。雖然那些書,本來就存在於天地間,只不過需要我的生命分階段去流出它們。書裏寫的那些人和事,其實也涵蓋了人類全息……我是一面鏡子,折射的,也是整個的人性世界。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人類的全息。”(p.308)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大書、一部大戲、一部龐大的劇本;每個人的現階段只是一齣摺子戲。不同的是,有的書可以留存千古,比如中國或世界名著,又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有的書卻是流水賬而已,也許只能拿來當廢紙。人生的意義不同之處正在于此。我掩起書向空中問自己:“書裏的你是鏡子,還是影子?”
“失去人格追求的尋覓,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信仰最重要的就是奉獻,是無我的大愛,而不是別的……失去了嚮往,失去了自省和警覺,就可能被生活的黑洞給吞噬。”(p.309)
沒事的時候經常想著“信仰”、“奉獻”,遇到事的時候這些全都抛之脑后,還是被習氣、慾望帶著跑,這本身就是已經被吞噬的狀態。在不斷追求人格的過程中,在修心修定生慧的路上,也許有那麽一瞬間的亮光劃過被吞噬的黑洞,也許有那麽一瞬間在額頭閃過“信仰”與“奉獻”之念,這時正見之光如閃電照亮黑暗的齷齪,我方從不斷地陷落中回過神來:“為何我落入黑暗?”
“躁動的靈魂,是不可能有大智慧的,它向外噴湧的,僅僅是一些情緒。情緒像落葉,歲月的風一掃,它就會消失的,真正能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僅僅是智慧和大美。不過,這不能強求,只有在人格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它纔會自然而然地從真心中流出,造作是造作不來的。一有造作,就沒了真心。”(p.339)
我經常感受到那一股股因躁動噴湧而出的情緒,煩躁、憤怒、不安,又常常被這些情緒調遣來調遣去,等它們如暴風雨過後漸漸平靜下來直至消失,又對剛纔的一頓狂亂追悔莫及。這樣的靈魂沒有靈性可談,更莫談智慧。恐怕智慧在這樣的容器裏也是很難生髮出來的。
因而,定要多讀聖賢書,追隨善知識的教誨,追求人格的升华,實修實證,如此才能在狂風暴雨中把持住自己,才能守得住本心。我並不知智慧和大美在真心中自然流淌而出是什麼感受,不過我想,那大概是一種比月入雲、鳥入林後的寂静之美還要美的吧!
就像撇掉漂浮在表面上的那層油沫一樣,撇掉心靈表層遊遊蕩蕩的浮躁與浮夸,沉潛下來,做一面明亮的鏡子、一個泰然處之的靈魂,不好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