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呀
做都做了
做不比说强啊
做了还能看不见吗
/
陈屿
图源:Unsplash
文:卡米
前几天,《三十而已》这部剧中的角色:“陈屿”被骂上了热搜。
电视剧前几集是从陈屿老婆:“钟晓芹”为主视角拍摄。陈屿在家里忙活着养鱼却没空搭理老婆,对好心来家里帮忙做饭的岳母颇有微词,钟晓芹怀孕了却希望她能去医院打掉,因为岳母为了省电拔掉插销忘记插回去害死了几条鱼而翻脸...
将陈屿的“渣男”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剧情是从交代陈屿的童年经历开始反转的。童年的陈屿家里很穷,还有一个弟弟,陈屿从小就对他很好。弟弟边走路边抡着带汤水的塑料袋,果不其然得袋子扎破了,汤水都流了出来,回家之后陈屿跟妈妈说是他闯的祸,替弟弟顶了一顿妈妈的严打;有好吃的自己不吃,全部都留给弟弟;直到长大之后,陈屿还是要帮无所事事的弟弟谋得一份工作,弟弟把钱挥霍光,还要借钱给他...
陈屿作为家里的长子,从小到大都在照顾弟弟,却没有人照顾他。
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童年阴影施加者都是那些处于相对的强者地位的人,比如父母、老师、亲戚。对于幼小的我们来说,他们很强势,影响着小时候的我们,更默默地影响着现在的我们的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婚姻家庭以及人格成长。
根据弗洛伊德的童年创伤理论我们不难理解陈屿:从小就维护着弟弟,顶了全部的雷。好的东西全都留给了弟弟,父母却不理解自己。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陈屿形成了付出型人格,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并且脾气暴躁,一点就燃。
所以在他的沉默不语中,矛盾终于爆发,钟晓芹提出了离婚。离婚后弟弟找他喝酒,在酒精的刺激下他才说出:
说什么呀
做都做了
做不比说强啊
做了还能看不见吗
我觉得这是典型的“直男”思想。只知道闷头做,却不知道去说几句好听的话讨颗糖。老实孩子总是讨不到巧。
离婚后电视剧的视角才逐渐转移到了陈屿身上。我才了解到陈屿会记得钟晓芹的生日是哪一天;记得钟晓芹喜欢猫,所以每次出差都会带回来一只招财猫玩具送给她;记得钟晓芹说过的话,钟晓芹曾经因为陈屿洗坏了她的真丝衣服,所以让陈屿别再洗她的衣服;在陪钟晓芹孕检听见宝宝的心跳声后,接受了自己父亲的角色,还打算把自己的鱼缸移走换成婴儿床;钟晓芹怀孕后怕她起夜看不清路摔倒,还特意安装了感应亮起的夜灯...
他确实是在用实际行动爱钟晓芹的。
他不说的话,真的没人会知道。
可是在多年平淡婚姻生活和最好朋友的幸福婚姻生活双重刺激下,钟晓芹逐渐看不清陈屿的优点,记不起当年心动的原因了。太多的好变成了理所应当,但那些缺点却放得越来越大。
钟晓芹开始嫌弃那些幼稚的招财猫;因为陈屿没来接自己回家耿耿于怀;羡慕别人家的衣服是一起洗的,责备陈屿只洗自己的衣服,却想不起来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陈屿想要解释来着。但是他不懂怎么解释,他只会用吼的方式表达自己。大家都知道,吼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
最终一段婚姻走向了终点。
但这件事儿,也不能单说是因为钟晓芹她变了。只能说双方都有错。
我说陈屿吃亏就吃在他“直男”,是真的。
如果他可以心平气和得解释为什么只洗自己的衣服,出差带招财猫回来附带一句:“因为我知道你喜欢猫。”,知道自己错了之后可以及时道歉,如果爱可以当面说出来。
可能结局就不是这样了。
所以“直男”让人头疼的不是你说话直来直去,不是你挑选的礼物幼稚,不是你求婚的方式老土,也不是你只会穿格子衫。是因为你不了解对方的心思而且你还不愿沟通。边后悔边把对方往外推。
不过还好,陈屿好像觉醒了。第20集,他即将吹响追回钟晓芹的号角。我希望他能成功,希望他能幸福。
因为从第一集开始我就不觉得他是渣男。
本文最初发表于公众号:卡米的成长手册
欢迎大家来找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