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罗右舟,某985高校的一名纯正的工科生,学习了多年,考过好名次,当过好班干,拿过奖学金,发过论文,写过专利,保送过研究生,读过一些书,有过一些想法,即将毕业,借此平台,想对这个世界说点什么。文笔不佳,但算是对自己过去21年求学生涯以及其中7年大学生活的一些总结,如果对各位有些帮助那是最好不过,更是我的荣幸,若有偏颇,恳请指正,共同交流学习。
“上场当念下场时”,曾国藩这句话,颇有几分道理。人生自是要善始善终,身处高位更需思量退路。借此思想,我认为“入校应思出校事”——即在这大学时光里,便得开始筹谋毕业之后的种种。
多数家庭的孩子,非如那些富贵人家,早已铺好了未来的道路。他们一入学便须思考:我为何而来?我所求又是何物?如何去实现?若非提前打算,最终只怕是入学时风光无限,毕业时却手足无措。
然而,据我所见,大多数学子在大学的头几年里,并未曾深思这些问题,直至临近毕业,方才惊觉时已晚矣。这些孩子,并非愚笨,至少在学业上尚属中上,只是未曾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任由时光流逝,到头来空悲切。
一、我究竟想要什么?
本科时期,思绪大抵汇聚于两端:工作或读研。至于创业之类的念头,也有人考虑,但关键还是要行动。
再谈工作与读研,似乎选择并不艰难,然而许多人并非出于主动,而是被动接受。在被动选择之时,方才意识到这一决定将对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在此之前,鲜有深思,即便他人提及,也只是敷衍了事,以避免思考所带来的苦楚。一种常见的想法是:若找到好工作,则就业;若考上研究生,则深造。这种态度实属消极,被动。
若是决定寻求一份好工作,还有诸多问题待解:对我而言,何为好工作?是令我心仪的、待遇优厚的、有面子的……;我该前往何处?北上广深,还是二线省会……;我须具备何种资格?何种能力方能胜任?招聘信息和考试公告已言之明确。更多的问题不胜枚举,但一旦你开始思考,便会渐渐明了。网络资讯丰富,学校资源充足,向学长学姐、教师请教,自会找到答案。
若是选择继续深造,不论是出于逃避现实,还是追求更高学历的目的。大致而言,有两条通往研究生的道路:保研和考研。简言之,保研即直接保送研究生,无需参加统一考试,而是通过与目标高校的直接面试,一旦通过,便可直接攻读研究生。考研则更为人熟知,先有初试,涵盖两门公共
课和两门专业课,若考本专业研究生,这些科目大都在课堂上有所涉及,须认真学习,为将来考研打下坚实基础。再有复试,多为面试,主要围绕专业问题,通过后即可入学。
好工作人人觊觎,需提前准备,积累实力。名校研究生名额更是凤毛麟角,竞争激烈,早做规划方为上策。
故而对此问题,我主张积极思考,及早明确目标,主动出击。
二、我为何而求?
何以直接就业?此问需自问,答案又是如何?“考研太过激烈,我力有未逮”、“我不愿再历一次高考之苦”、“既然他人皆已就业,我亦跟随就好”、“我渴望尽快赚钱”……种种回答,各有各的境况。或许最佳的答案是:“我已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这般回答,实在是信心十足。
何以求读研?亦需自问,你的答案又是何许?“我不愿工作,想再当几年学生”、“我梦寐以求的工作必须要求研究生学历”、“我有学术追求”、“既然他人皆考研,我亦跟随”……若你有学术抱负,那真是太好了,读研正是你的必经之路,那就努力考研吧。如果这是你梦寐以求的工作所需,那是何等振奋人心的事啊,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是多么幸福的事。然而,如果你只是单纯想逃避工作或盲目跟风,那就要慎重考虑了,读研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大,如果没有深思熟虑,收获很可能不如预期。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面对考研,既不要害怕,也不要盲从;面对工作,不要逃避。
面对考研,不要害怕。总会有人成功考上研究生,为什么不能是我?难道是我不够聪明吗?不,大家都是普通智力的人,我凭什么考不上?不行,我得试一试,所以不要害怕。另一方面,实际上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不参加考研,你们在初试时,他们已经被预录取了,所以不要害怕。
面对考研,不要盲从。别人准备考研,他可能是被动选择的,或者他确实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考研,但你呢?你找到自己的理由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你自己心里,需要你自己去挖掘。记住,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对别人来说正确的答案,对你来说不一定适用。
面对工作,不要逃避。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学生,研究生毕业后,也要面对工作的问题,而这时的机会和
三年前已大不相同。近两年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应该深有体会,特别是那些本科学校层次还不错的学生,读完研究生后,发现找到的工作还不如本科同学找的好,以前能进的“大厂”现在进不去了,即使进去了,工资可能还不如以前,而本科同学不仅工资更高,还有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突然发现,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似乎白费了。
但我个人认为,回答好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我一直认为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是最难的,因为这类问题的答案与了解自己息息相关,而了解自己实在是非常费力的事情,所以很难找到真正的原因。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心里问自己很多问题,但我发现这样很难有所发现,感觉思绪繁杂却没有结果,很快就感到疲惫,于是就停止了对自己的探索,每次都是这样。后来我发现,了解自己可能有一个窍门,那就是把问题和答案写下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时间一长,内心的想法就会变得清晰明了,了解自己也就变得容易了。这个问题也是一样,当你在思考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如果只是在脑子里想,很难有结果,请试着把这些问题和你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同样,对于为什么想工作、为什么想考研,不妨把你的想法写下来,答案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三、我该如何行动?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简单明了:努力。不管你是想工作还是考研,如果你已经弄清楚了前两个问题,这一步就相对简单了。你只需要努力并坚持,找到对应的要求,进行学习、测试、得到反馈、改进,然后再学习、再测试……坚持下去,你的水平就会慢慢提高。等到你面对找工作和考研的各种考试和面试时,相信做好准备的你都能游刃有余。相信我,这种有目标的、有反馈的努力是幸福的,请认真对待并享受这个过程。
短短三个问题,发现答案并不容易,但我们也要去积极探索,做到入校应思出校事。下面就以我身边的两个例子来说明,作为对比,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聪明、爱打游戏,而且在同一个学院里。
同学A住在我隔壁几个宿舍,我们经常交流。他留着一头不算潇洒的长发,曾是高中火箭班的学生,本有冲击顶尖名校的潜力,但高考未如愿,与我成为了同窗。回顾他的大学生活,可以用“四年浑浑噩噩”来形容:每天十点起床,刷剧、打游
戏,上课时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缺乏目标和规划。学期末依靠老师的怜悯通过补考,偶尔谈一段莫名其妙的恋爱,无疾而终。大三时,面对即将毕业的抉择,他陷入了慌乱。其他人要么已找到工作,要么早已开始准备考研,而他却在工作和考研之间选择了打游戏。直到考研报名截止前,他才草草报名,似乎是出于一种“反正不花几个钱”的想法。报名后,生活作息有所改变,每天早出晚归,似乎是在认真备考。然而,考研成绩出来后,他差一分未能如愿,尽管这也证明了他的聪明才智,但最终未能转化为实际成果。失意之下,他几天都未曾碰过游戏,只是整日躺在床上,心情沉重。可以说,同学A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荒废了宝贵的大学时光,最终面临毕业时的慌乱局面。
相比之下,同学B是我在班级工作中的同事,也是我在大学期间认识的最聪明的朋友之一。我们关系很好,他虽然也喜欢玩游戏,但在学习上非常认真。他似乎在入校之初就已开始为保研做准备,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了实现目标,他在本科阶段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进入了导师的实验室,在专业领域发表了论文,最终顺利获得保研资格,并成功保送到北京大学继续深造。如今,他已顺利通过选调生考试,等待毕业后上任。同学B的故事证明了他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大学阶段的善始善终。
人们常说,大学而非高考,才是人生的真正分水岭,这话颇有道理。上场当年下场时,入校当思出校事。有人荒废时间,荒废青春,毕业时狼狈不堪。有人不甘平庸,审视自己,规划人生,一步步迈向目标,成就自己的事业。入校时,大家起步线相同,毕业时去向各异,有高有低,高低差距却如此之大,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