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是我们讲师二期班杜老师的讲课题目,也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和体会,我也想以此为题目,来做一堂公益课件。
我们常常把耐心和礼貌的语言,给身边的同事、朋友和不太熟悉的人,而把抱怨、厌烦、愤怒的语言留给身边最亲近的人。这就像一个故事中提到的,一个孩子经常爱发脾气,然后他父亲教给他一个方法,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把钉子钉在院子的围栏上,那么时间一长,围栏上就钉满了钉子。那么当他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掉一颗钉子,那么当他控制的时间越来越多,围栏上的钉子也慢慢的被拔出了,剩下的就是一个个的钉孔。这就相当于我们在跟亲人的互动中把自己的坏情绪发泄了,然而给对方留下的伤害就像围栏上的钉孔一样,是不可消除的。
那么,为什么对亲近的人往往会更不耐烦呢?1,有心理专家分析,这源于“我不会受到伤害“的潜意识,其实是一种更为亲密的心理体验。也就是所谓的“有恃无恐”吧。因为觉得这个场是安全的,觉得就是这样做,也不会得罪他,也不用承担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就为所欲为了。2,也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说对家人好的边际成本高于收益,而对陌生人好的边际成本低于收益,所以更多的微笑留给了那些不熟悉的人。
有心理专家认为人类经验的核心是个体分离带来的“存在性焦虑”,而建立亲密关系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基本的感受,一旦亲密关系因为种种的原因被打破,断裂感带来的将是恐惧、空虚,试着想一想,如果你所在乎的人,言语行动之间透着敷衍、冷淡或者是厌烦,你会不会也有心里总被掏空的感觉呢?
如果说人和人之间有一个感情账户的话,关系越是亲密,彼此的存款就越多,每个人都往里边多存一些,而少一些索取,否则的话,账户迟早会被透支,情感也会出现问题。
论语里面,孔子曾以“色难“二字来说儿女对父母的孝道,所谓“色难”就是要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以做到的,不仅仅是对父母对伴侣,对亲朋也是一样,我们固然不能时时保持良好的心情,但身边的人不是垃圾桶,更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用有分寸有技巧的言语行为,来表达我们的情绪和意见,让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为有爱,所以每句话都要好好说。其实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不是以你有多少朋友来计算,而是以你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关系的和谐程度去算的。道门,更多的意识到这些的时候,我们又会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呢?如果说我们想让我们的幸福指数提升的话,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如果说我们能做到的那些,会跟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呢 ?那么谁最可能,最先发现这些不一样呢?他会跟我们说些什么呢?我们当时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那么,我们接下来做些什么,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亲密关系呢?那么我们最可能去做的第一小步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