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安乐
>> 什么是执着?怎样算放下?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 看得出来,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可是人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察觉不到它们,要么因为快乐转瞬即逝,来不及充分感受。
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 《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
>> 当你身体某个部位感到疼痛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观察这个“疼痛”,包括疼痛的具体位置、疼痛的程度、疼痛程度的变化……很快,你会发现疼痛感缓解了。
>> 其他情绪也是这样,不要被它们推着到处乱跑,转过身来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
一切都会过去,包括具伤害性的负面情绪。
>> 我们追求幸福快乐,不想受伤害,我们被人误解会感到委屈,我们希望受关注,被体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扩展开来,芸芸众生都有这些相同的希冀渴望。
>> 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
>> 不了解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
>> 很多人的问题都在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财富、受用,好了还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
>> 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 不要以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才艺技能,从而成为一个更美丽、更圆熟、更富有、更令众人羡慕的人。不是这样的。
>> 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 藏地很多人一辈子知足常乐,只求温饱。他们相信内心满足时感受的安乐,是富贵受用无与伦比的帝释天也享受不到的安乐。
>> 如果你承认无常是生命的规律并接受它,你就会放松下来。
>> 佛法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 因果和空性。相信因果和建立空性的见解,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放下执着,获得安乐。
第三章 从玉树说起
>>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无常是不可接受的,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义。
>> 佛教认为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要从根本上止息痛苦必须放下我执,建立空性的见解。
>> 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平常的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在繁华中,在废墟中,生活都在继续。
>> 现在的人不善于建立、发展友谊,交往的圈子很小,除了同事、家人外,没有多少朋友,而实际上,朋友之间相契相投、可以分担忧愁、分享快乐的这种关系,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其他很多关系的基础。
>> 合作共存,不仅是出于良善的愿望,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我们曾经认为天灾和人祸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但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界线其实并不是那么明确。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因为正常状态下人的思想会指导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的结果是改变其生存的外部环境。
>> 物质的确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但仅限于感官上的满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而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却在于他不仅需要感官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 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 不忍心看见另一个生命痛苦,这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进而 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们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直接参与救死扶伤的援救行动,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在情感上分担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感到被关注、被关爱、不孤单,没有被遗弃。
>> 被关爱不仅是心理的需求,也是生理的需求。从小到大,每个人都需要被关爱才能生存、成长、健康地生活。对于别人的善意、关爱,我们似乎天生就能领受其中的美好。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么微小,哪怕是陌生人一个真诚的微笑,也会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到欣喜。所以,由己及人,我们要尽其所能去关心灾区的人,持续关注他们的问题,分担他们的痛苦。
>> 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个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内涵的不够丰厚。没有什么比贪婪更具欺骗性,我们总以为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是拥有的太少或想要的没得到。
>> 对负面情绪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会慢慢发现,负面情绪的存在直接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是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建设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 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
>> 幸福感源自内心的安宁,而仅仅克制负面情绪尚不足以建立强大、平和的内心世界,我们还需要主动去培养正面、积极的心态和情感。
>> 布施的目的是学习放下对自我的执着,从而更好地帮助别人,所以布施的发心很重要。
>> 忍辱中的勇气也不是来自意志力,而是来自内心的柔软和开放。
>> 灾难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忧患,也更让我们懂得出离心、慈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