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讲师班一期《大学》课程考核
试论治国修身的本末终始,轻重厚薄之道
作者 / 张 燕
编辑 / 泽 溪
编者语:
◎文章解决了如何规划人生和做人的根本问题。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以及修身与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关系。
◎通过阐述儒家思想中的价值观,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分清本末、终始和厚薄轻重,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大学》是教人做人的规范,也是人一生蓝图的规划。
在《大学》的经文中,已经告诉我们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
分清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告诫我们不可本末倒置。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何为本末、终始?
一切的出发点是善,为他人着想,这符合人的本性。
如果没有按这个出发点去做事,那想要得到好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经文中讲:“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修身不好,品性不端,欲望太大,贪得无厌,自私自利,不为百姓着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经文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这就引出了治国与修身的本末关系,修身为本,治国为末。
王阳明讲厚薄轻重。
一个人若能致良知,厚薄轻重自然就会明晰。
致良知是要利他,如果结果利己超过利他,那么厚薄轻重就颠倒了。
所以说利他是事情的优先考量。
怎么能做到这些呢?要在修身上下功夫,而修身的前提是正心。
人所有的行为,都是心和意念在发挥作用。
你的心如果是在为百姓着想,那么所出台的政策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国家也会越来越团结、强大。
如果你的心是在为自己着想,想得到更多的利益,那么所出台的政策就会背道而驰,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国家必会走向衰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心正,就知道方向,就会去思考,去做出正确的判断。
尤其是作为一个治理国家的人,更要起典范的作用。
他要有自我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偏袒,不偏激。
当自己修身好了,家庭就会和睦。
在家孝顺父母,在朝廷也就能够侍奉国君;
能尊敬兄长,也就能够尊敬长辈;
能慈爱幼小,也就能够爱护民众并教化他们。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所以,一个修身好的人,一定会管理好家庭;一个能管理好家庭的人,一定会治理好国家。
有德行,百姓才会追随你,百姓才会学习你的品德。
进而国家的所有人都会去效仿学习,社会就会和谐,国家就会强大。
儒家倡导君王一定要以百姓利益为重,以个人得失为轻;以完善自我修养为重,以贪图享乐为轻。
分清轻重缓急,不可本末倒置。
修人先修己,觉人先觉己。
对照圣贤的教导一一修行、一一改进、知行合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以人的本性——善为出发点。
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实现天下为公的宏伟蓝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