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来是最后一期学习后的作业。
跟士宏大组长表态说要拿出一篇像样的作业,所以,想的是把先生的“递弱代偿”原理搞明白个八九不离十再写。昨天,听老孙(丹麟兄)领读《物演通论》,课后对一些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我的结论是这些问题看起来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弄清楚的,如果等弄清楚再交作业,恐怕到时候就不会有人还记得作业这码子事了。
所以,还是先整一篇交上吧。:) 方法只能是把当初及后来产生的各种问题列出来,也算是作为开始研读《物演通论》的一个驱动吧。
以下是问题:
1、东岳先生讲的“唯一因”是哪个?是“递弱”,还是“递弱代偿”?还是“存在度”?
书中的表达似乎为:自性不足而又不甘于不足的原存之性质。
2、递弱的“弱”,如果按熵增定律,只是某种混乱度无序度的指标,为什么不用类似“熵”的名词,而用“弱”,会不会先生本身被自己的悲悯情怀所影响呢?
3、存在度是自变量,那他是 纯逻辑假设吗?也就是假设“存在度在一直下降”,因而推出其他因变量,对吗?
4、存在度 如果是逻辑假设,那他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靠 存在度=存在阈 - 代偿效价?那么为什么存在阈是常量?
5、递弱代偿 其实是更加符合“求存”目标而更加远离本真的一种思维模型?
6、所谓“求存”的定义是否每个人都不同,因而大家的志向会有所不同?因为有的人没有实现伟大抱负就会生不如死,是对存在度的定义不同吗?
7、“美”只是感而不应的距离感,“应的诱惑”、“应的焦灼”,“应的观审”,对焦灼感的某种抚慰?美难道不是某种感应能力吗?就像先生讲的逻辑本身就是某种感应的格律化表现;格律难道不是艺术的本质吗?而感应的高级行为难道一定只剩下“理想逻辑”这一支了吗?难道就不可能代偿出别的旁支——比如审美 吗?
8、什么是物种?物种灭绝代表什么?是存在的弱化吗?
9、为什么结构是代偿,而不是存在本身?
10、存在度为什么会降低?背后又有什么在推动吗?还是说“存在度降低”是第一假设,就像“熵增定律”?
为了求存,结果存在度却下降;那么,资本家的贪婪问题怎么解释呢?是他的存在度更低导致产生出更强烈的求存欲望?
11、存在是感知对象的总和。
存在效价是对本性的描述,本性是自在物,代偿效价是对属性而言的,属性是感知集合,
本性不可感知不可测量,那么存在度又是怎么来的?存在度弱化是假设还是推算出来的?
是不是靠 存在阈常量-代偿效价,反算出来的呢?
存在阈常量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是一个常量而不是变量?
12、“无效代偿”
先生讲,真理的趋势是越来越背离本真,越来越扭曲客观本真。
那么,递弱代偿模型是不是为了下一代的生存而达成的进一步扭曲客观背离本真的逻辑模型呢?
13、先生说:物质存在度的必然流失,俨如熵值必趋增大一样,不可变易。
递弱代偿原理的两个基石假设——
基石假设1:根据e=mc^2,奇点后能量态转质量态
基石假设2:能量态和质量态都应该遵循熵增定律
第一性原理:递弱代偿(熵增定律在质量态的表达:物质存在度持续递弱)
那么,比照熵增定律的熵,递弱代偿中的生存度是否与“熵”的位置或效用等同?
----------------
以上先列13个问题吧,其实,很明显的趋势是:越学问题越多(脑子笨的人的绝症?#捂脸#)
真的希望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跟同学们在永不落幕的东岳学习坊里继续探讨。
(东岳学习坊9期21组 王志强,第六模块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