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查看过,不止一次。
虽然我自己有很多所谓的正当理由:有重要的工作需要回复、别人找我很着急、我是很小心的查看的、我开车很安全~~。
这都不能改变危险驾驶的本质。
【致命错误】
无休止地翻看手机的危险在电影《七磅》的情节中是致命的,威尔·史密斯扮演的角色一边开车,一边在手机上检查邮件,车子突然转向,迎头撞上了一辆旅行车,造成他妻子和另外6个人的死亡。这当然不过是电影,但现实中人们一边开车,一边毫无节制地查阅手机的现象却非常普遍,只是很多人恐怕不愿意承认罢了。
【手机的成瘾性】
工作原因,我经常有机会参加一些闭门会议,会期1-2天的时间里禁用手机。在没有微信的年代,不用手机似乎没有什么不适,尤其是那些50-60岁的老专家,我也无非是想到邮件、QQ留言或MSN。
但最近几年,不适感越来越明显,我观察发现,这种不适感已经不分年龄。一群短暂失去手机的人,如同没带香烟的老烟民,思维稍一放松,就想到微信、抖音。
手机的成瘾性是在逐步增加的。
【斯金纳的小白鼠】
行为心理学家B·F·斯金纳做个一个实验,测试饥饿的老鼠对于奖励的成瘾性。他制作了一个带有压动杠杆斯的试验箱,我们称它为斯金纳箱当老鼠按压杠杆时,就会得到一个小食物丸。说详细一点,斯金纳测试了固定比率强化程式与可变比率强化程式的不同。在固定程式一组,老鼠每压动杠杆达到一定次数——比如100次,就可以得到一次食物。在可变程式一组,老鼠每次得到食物需要压动杠杆的次数是任意变化的。有时它要压动10次就可以得到食物,而有时它要压上200次。
斯金纳发现,实际上可变比率程式的激励作用更大。因为一旦停止奖励,固定程式一组的老鼠几乎马上停止压杠杆,而可变程式一组的老鼠还会继续压很长一段时间。
如今,手机俨然成为了给我们投放食物的斯金纳箱,我们不停的对着屏幕戳戳点点,等着微信、抖音~刷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杀死了自己的时间。
【应对】
第一步,心理建设,通过手机内置的屏幕使用时间,统计自己的使用不同APP的时长,客观的分析自己使用手机的效率。
第二步,建立目标,例如把使用手机的时间缩短一小时。一定要分解到可以执行的动作。比如从微信减少20分钟,抖音减少30分钟,其他XX减少10分钟。
第三步,借力。通过设计一些自我设限的机制,增加约束,提高自控力。
比如关闭微信朋友圈的消息提示,也就是那个小红点。点击“我的”点开设置菜单,点击“新消息通知”,划到最下排找到“更新提醒”,可以同时关闭朋友圈、视频号和直播的消息提示。
在比如,上车后就把手机放进扶手箱,增加拿取手机的难度。
是非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