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郦食其传》有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中华五千年文明,饮食文化作为其浓彩重抹的一笔,历至今日,博古藏今!
火锅,起源于民间的一种饮食方式,历经千年演变,却依旧长盛不衰,足以证明我们对它的喜爱!
诗曰:碰杯声共语声喧,玉箸纷纷斗琦筵。盏里人情干更满,锅中世故涮还鲜……描述的就是友人相聚一起,热热闹闹打火锅,交杯换盏的情形。
火锅在明清时代进入鼎盛期,据《清代档案史料从编》记载,乾隆爷就曾举办过530桌的宫廷火锅宴席,想必当时整个紫禁城都已热火朝天。
至近代,火锅基本分为两大流派。北派火锅牛羊红肉为主,以味道浓郁著称;而南派火锅偏喜鸡鱼白肉,味道则以清淡滋补为宜。其中,南派火锅又细分出两大派式,一是粤式,二是川式。
四川人民出了名的喜欢吃火锅,他们的火锅汤汁,又麻又辣,外地人一般下不去嘴。那远道而来的客人怎么办?于是,就有了仿太极而来的鸳鸯锅。一黑一白,一辣一淡,各取所好,皆大欢喜!
作为地道广东人,我肯定得重点介绍一下粤式火锅了!
粤式火锅也称广式火锅,本地人则通称其为:打边炉!为什么叫“边炉”呢?据《广州语本字》解释,因置炉于人的左右,即人的旁边。人守在炉边,将食物边涮边吃,所以叫打边炉。
这个“打”,指称的动作范围极广,含有击打或类似击打的动作。打边炉的“打”,就是跟北方人指“涮”是同一个动作。
广府人打边炉,口味一般以清淡为主,清水下锅,附以生姜片,果皮,少许枸杞,一根鲜山药切片下锅,添上几粒红枣作为汤底料,滋心润肺。用电磁炉大火把汤煮开,然后小火慢煮。
这个时候可以把草鱼去骨,把肉起出来,骨头留起来另作他用。起出来的鱼肉,要用锋利刀予以片之,力求薄如纸片,下锅即熟,讲究一个“鲜”字!
把肾球切片,豆腐切块,鸭肠洗好放置一边晾水,再配以广东人最喜欢的草菇金针菇木耳等各式菌类……
待汤煮开10分钟就可以下料起筷!吃鱼片就吃个“鲜”,一次不要贪多,用漏勺盛入沸汤之中,数秒即可食用,口感紧致嫩滑!如果下锅鱼片泡汤过久,鱼肉涣散粗糙,不如不吃!
食用次序,一般是先荤后素,最后才将提前洗好的油麦菜,茼蒿菜,西洋菜等分次放入锅,利于消化。
快过年了,如果天气寒冷,跟家人围桌吃饭,火锅应该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吧?走起,开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