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 星期一 晴
尼采的人生从悲剧开始,他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随后没多久,尼采的弟弟也病死了。接连不断的死亡,压垮了这个家庭,他们对生活不抱任何期待。
但是尼采一个天才的孩子,他异乎寻常的智商,还有他过人的才华,让他从小就受人瞩目。到了大学,尼采想做一个完美的好学生,于是,他很积极,参加学生会,进入团体。他努力融入团体,让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一样。
而且尼采将叔本华当成自己的人生导师,他认为:在所有哲学家中,叔本华是最真诚的。叔本华给他的灵魂注入了能量,让他投入研究。叔本华就是他的上帝。因为叔本华,尼采觉得自己不是世界的异类,至少叔本华跟他一样。
尼采确实是一个天才,他学业优秀,前途一片光明,还没毕业,就有杂志向尼采约稿,待遇丰厚。同时有大学向尼采发出邀请,聘请他当教授。尼采选择了到大学教书,那一年他不过二十四岁。
如此年轻的大学教授,简直前途无量。尼采是大学语言学教授,可他却在语言学之外,开始研究哲学。尼采的研究方向的转变,让他里外不是人,被彻底孤立了。在学校里,听尼采的课的人越来越少。于是他辞去大学教授的职位,决定当一个哲学家,可惜从那个时候尼采的身体,总是出现问题。
饱受精神折磨的他,身体也备受摧残,他外出修养,辗转于各国的城镇之间,只想给多病的身体寻找一片适合的水土。有两年时间,他就这样四处辗转。
但尼采并没有绝望,他不想成为一个悲观的人,他觉得那是懦弱者的选择,他每天散步,寻找词语的节奏,经常通宵工作。
在他写完自己的自传《瞧,这个人》之后没多久,尼采走在街上,看见一匹瘦弱的马,被主人无情的虐待,孤独又悲伤的尼采,上前抱着这匹马,嚎啕大哭。
他大概在这被虐待的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悲剧。尼采疯了。从此,尼采变得很快乐,他如同一个孩子一样,当他丢掉了他的思想,丢掉了他的精神,他重新获得了快乐。此后10年,他就这样疯疯癫癫地活着。
尼采一辈子,都在寻求积极的人生,他想要活好这一生。他努力寻找超人,最终放眼一看,看到的都是孤独。大概也是因为其独处,所以才没有沾染上太多世俗的气息,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俗人看不到的真相。
尼采的确是个天才,他在自己的那个时代就深刻揭示的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问题,包括传统价值的崩溃,信仰的空白,自我的迷失,文化的平庸,做出了批判与分析,指出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今世界这些问题并不是解决了,有些反而更加尖锐了。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甚至有些泛滥的时代,而人们的精神却极度苍白、思想苍白无力,浪漫主义变得特别稀缺。许多现代人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却是内心空虚、无聊、精神贫乏。
尼采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与对虚无主义的批判,触及到了我们国家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人生困惑与精神危机。因此,在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也不乏很多人喜欢尼采。
尼采一辈子与孤独相伴,他在山林间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他喜欢独处来治愈自己身体和心灵上的病痛。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发达,让这个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无比迅捷的现代社会,却让许多人人丧失独处的能力,失去与自己对话的机会。
虽然说与人交往是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不擅长交往的人可能在性格上有缺陷,但不能独处的人就在灵魂上有缺陷。因为不能独处的人太空虚了,他们不喜欢自己,他们知道自己有多么苍白,因而要逃离自己去人群中混迹。
人比其他生物高级的地方在于人的精神性,无论何时都应该给精神生活保留一个合理的位置。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精神是极其重要的,致力于唤醒人们对精神浪漫的渴望。这些思想家希望引导人们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生活,让民众变得高尚起来,而不至于庸俗不堪。
其实,谁都可以成为一个拥有精神浪漫的人,可能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但他们一定就在不远的那个喧闹或安静的地方,就是人群中的那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正向我们微笑致意,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乐观地面对未来,这总比悲观强。我们要做一个“精神浪漫”的守望者,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永恒价值,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走向,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精神需求。这样的人生才更加充实和丰盈,才会更加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