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初鉴】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孙。乾封元年应制科对策高第,拜朝散郎。沛王召为府修撰,因戏为《檄英王鸡》被斥出府。总章二年(669)入蜀漫游。上元二年(675)秋赴交趾省父,次年秋渡海落水,惊悸而卒。少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公元676年,滕王阁修葺一新,正在举行隆重庆典。王勃即兴作序,旁若无人,气定神闲,不多时便写下一篇空前绝后、震铄古今的骈文经典《滕王阁序》,满座皆惊,交口赞誉。滕王阁不过是一个缺口,使人得以窥探到王勃的天赋与才华,他瑰美的辞章、从容的风度、胸中的丘壑成就了不朽的滕王阁,也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不朽佳话。

滕王阁

诗文并非仅为记录滕王阁的盛景,而是感慨盛衰无常与世事沧桑。首联“佩玉鸣鸾罢歌舞”不写而写,使人联想起昔日美女如花、宾客如云。有人认为写富贵需以冷落反衬,曲终人散以“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最为得体。那些盛装打扮、琳琅佩玉的美女到哪去了呢?时过境迁、人去楼空,唯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来去匆匆而已。画栋朱帘、朝飞暮卷,表面的豪华掩饰不了内心的凄清。这种有无相生、虚实互补的写法最切中盛衰无常的世间规律。

颈联“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写滕王阁这一方小天地之外的广阔世界,从大自然的寥廓联想到人生的短暂。绝句或律诗,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似乎是本诗的翻版。前两句写滕王阁的高峻,以俯仰视角写实景写万象,那么这一句开始便是从无限空间写滕王阁的渺小。一切风流人物、名园都会都将被时间之流淘尽,在当下和当世才是真实的存在。颈联进一步呼应最后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居高临下,俯仰古今,诗人的主题人格被完全凸显出来。李白的“多歧路,今安在”和毛泽东的“俱往矣”这类句式纵横捭阖,叱咤风云,最适合展现一时的逸兴与千古的风流。古人已矣,有负如此大好河山与似水年华,当世之人应悌励自勉,不使时间长河徒然流逝。

王勃作诗之时年仅二十七岁,正是雄姿英发之时,“空”字有嗟叹、有惋惜、更有踔厉奋起之壮志和一展宏才之雄心。诗文境界宏大、虚实相映、思想深邃、神采飞扬,为《滕王阁序》收了一个有力的豹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