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讲书讲了一本《爱、金钱和孩子》,里面涉及到家庭教养方式等概念,听了以后觉非常耳熟,搜索了一下我以前积累的学术文献,发现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里,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论文多如牛毛,我在做论文的初期也曾想把这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不过被导师第一时间叫停了,陈老师说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很难出成果。既然听到了这个概念,又面临着将这个变量和现在流行的“直升机父母”的概念建立联系,就写一篇相关的文章吧。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1]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在1967年, 首次提出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Parentingstyle有不同的翻译。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以来, 鲍姆林特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教养方式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2]
研究发现当父母的行为不一致时, 权威型的教养行为有利于女孩子的独立性及目的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专制型和放纵型父母的控制相比, 权威型父母的控制更有利于形成男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女孩子的成就倾向。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自信、和善、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同伴热情、友好。
统计表明,最理想的教养方式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种方式在孩子完成大学教育这一指标上是完成得最好的;其次是专断型。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结果说,最有趣的,是专断型育儿对于父亲和母亲,具有相反的效果。拥有一位专断型母亲,会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拥有一位专断型的父亲,却会降低教育的程度。[3]
如果家里边有个大吼大叫的父亲,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叛逆型的少年,他从父亲那儿获得的都是暴力的情绪。但如果家里边,有一个碎碎念的母亲,这个孩子很有可能被摁在那儿,变成了一个不情不愿的学霸。所以,父亲更需要改变自己吼叫孩子的习惯。
但是母亲的努力方向,是成为一个权威型的母亲,是让孩子能够欣赏你,接受你,理解你的价值观,这个需要不断地学习。
问题在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似乎越是学习就越焦虑。现实层面的状况是,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差距。家长这个群体,特别是母亲总是担忧孩子的未来。《乌合之众》指出,公众因风险而产生的想象力,才是引起焦虑的关键。而影响民众想象力的,是他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而不是事实本身。[4]人们普遍认为,孩子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只有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这样的路径,才能实现高端就业、成功人生这样的假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会对子女的教育过度关注,唯恐孩子成绩不好,将来无法顺利就业。[5]
家长对于子女教育问题过度焦虑会产生不良后果。主要表现为:恐慌孩子会受到落后教育的对待,不得不应对教育重负的压力,担忧不良教育成果。[6]由此产生的后果主要表现为,父母会对子女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以及产生各种错误的教育行为。“直升机父母”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
1.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04):940-942+959.
2.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4 (1, Pt.2) , Jan1971:1-103
3.马赛厄斯.德普克.爱、金钱和孩子[M].[美]法布里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9
4.勒庞,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 中央编译局,2015
5.王洪才.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探索与争鸣,2012(02):65-70.
6.陈华仔,肖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