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看到堂弟的朋友圈,晒了一张到深圳的机票,我很好奇,就在微信上问他,现在去深圳干什么,他回我“现在在老家县城没有什么可以干的,与朋友一起到深圳闯一闯”,“坚决支持,非常好”我对他说,“县城以后回越来越差,而大多数的年轻人总要到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晚吃苦不如早吃苦,晚去不如早去”
其实在刚过完春节的大年初二,我另外一个小堂弟就在我大家庭的微信群里面晒位置,竟然发现一路向东奔向上海,他更加简单粗暴,带着老婆孩子(孩子只有八个月)直接去上海了,果断而迅猛。
第一个堂弟在老家上过班,开过服装店,开过出租车,现在终于“浪子回头”走出家门去外地工作,第二个堂弟则是经常外出打工,但是总是三心二意,后来回到老家开一个小超市,干了一段生意还不错,两年之后开始走下坡路,我叔叔一个人都足以应付了,也是没有什么赚钱的门路,最终还是回到了外出打工的道路上了,此乃正道。
2
作为关注城市化及大城市化的学习者,我一直在观察中国的人口流动,看到了太多的网上的数据与分析,也理性的认识到大城市化是大势所趋,中国大多数人们最终都要集中到三大城市群之中,但是身边倒是鲜有这样的事例,倒是在省会学习生活工作的亲戚朋友最多,而今年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县城的亲友们有更多的开始奔向大城市了。
为什么都要去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有谁不想在自己家门口有工作有生活有自己的圈子,但是现实总是这样的参考,不是每个人在家门口都可以做到这些,经济发展在不断的向着核心城市的聚焦聚焦再聚焦,各种政治经济资源也不断的集中在特大城市,资源的聚焦同时带了更多的岗位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又导致更多的服务需求,更多的服务需求又带动更多的岗位,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闭环,最终经济不断优化,高中低各种需求各种岗位让城市的生态更加的多样化,多样化让城市经济更加的健康有序。
为什么所谓的就地城镇化以失败告终,如同上文所讲,就地城镇化的核心是本地要有好的就业机会,而很多县城除了事业单位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某些产业之外,几乎都是开个小饭店、小服装店等等,而人流量的不足及各种税费让经营小店也难以维持,还不如外出打工赚钱段赚钱快。
3
当然如果这些外出打过的兄弟们,能够在好好工作之余,有投资理财的意识的话,可以考虑用自己打工的钱先在省会好地段买个小房子,这个小房子可以为他们产生源源不断的“睡后收入”,帮助他们抵御通货膨胀。
这样的操作,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变自己的名义,“前可攻退可守”——守:如果年纪大了回老家县城,或者将这个小房子卖掉套现回县城买大房子,或者出租房子补贴资金的家用;攻:如果操作得当,甚至可以将省会小房子套现去一线稍远地段买个上车盘,成功在一线安居乐业,为自己家庭及孩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不管怎么样,看到他们能够走出家庭的安乐窝,开始奔向大城市,就是人生成就的第一步,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扇命门。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