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宋 苏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这首词的写作缘由在序中写明。四十七岁的苏轼被贬黄州,躬耕于东坡,自然联想到了陶渊明,两人都是赋闲在家,躬耕田野。陶渊明曾游斜川后写诗歌咏,自己也写首词歌咏东坡雪堂吧。
梦中还似乎明白什么,醒来后仍然醉着。只记得陶渊明好像是自己的前生。遍历人间,仍然回身躬耕,这一点何其相似。这两句有对陶渊明的追忆,也有对无辜被贬的不满。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写春天到来,喜鹊报春,天气晴好,心情舒畅。苏轼总能在生活中找到让心情舒畅的事情。
雪堂西畔,幽泉鸣响,北山倾斜,小溪叮咚。南望孤立秀美的亭丘,就像是当年陶渊明诗中描绘的曾城。这些都是斜川当日的景色啊。真有一种与陶渊明心灵相通之感。我也四十七岁了,陶渊明当年五十岁,不妨就在这里过完我的一生吧。下片描绘东坡的美景,有山有水,自己与陶渊明经历相似,于是也产生了隐居的念头。当然,苏轼不可能真的隐居。他是用这种方式排遣自己的郁闷,同时也保全自己。后来新的皇帝即位,他重新征召,为朝廷出力。
苏轼是儒释道合一的,他可以在人生低谷时保持操守,不悲观失望,能自我排遣,寻找生活的乐趣,进而在合适的时机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