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剧《都挺好》,好像火遍了大江南北,连我那很少追剧的妈,都张口闭口就一句明玉明诚。
剧中是因为新晋“网红”苏大强住院,石天冬向明玉解释为何会让明玉父亲,也就是苏大强住在酒店;在与明玉的争吵中,石天冬说了一句:“我这是为了你好。”
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突然间引起了我很大的触动。
它跟“别人家的孩子”,一起深深的活在了我的童年里。
我想起了醒醒。
临近毕业时,大家纷纷开始了实习。原本我以为他也会投入茫茫的实习大军中,朝六晚九。
突然有天晚上,他给我发微信。
“我有个想法想跟你谈谈,关于公众号。”
我第一感觉是兴奋,第二感觉是不行。
“你一个有工作的人,每天一个星期才休一天,还经常加班…”我话还没说完。
“我辞职了,刚好有空,我们一起。”
我没问他辞职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工作不满意吧。但他一直是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好,但我希望这个号至少应该是个有爱的公众号。”
“我希望它能成为一种精神食粮。”他说。
这也就是爱食男女的诞生过程,很简单,但也招来了许多不理解。
他跟我说,有些朋友不太理解,劝他好好工作,别一天到晚就知道弄这些有的没的,并美名其曰“为你好”。
醒醒跟我说这件事时,也跟我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有自己的想法和爱好 ,也明白年轻就意味着可以失败。有些事我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机会了。”
我理解他们,但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理解我。
2.
是啊,从小到大我们都听了太多的为你好。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朋友。
以前“为你好”可以归结为年纪小不懂事,而如今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开始慢慢步入社会,我们都明白。
“为你好有时候不是真的为了你好。”
也渐渐明白了这句话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不管是身边亲戚还是朋友还是那个他,各种各样的人举着“为你好”旗号。
去为我们建议、去强加给我们难以接受的决定,以此来寻找认同感,归属感。
这些决定从他们口中说出也许过会儿就忘了。
但是这些决定和建议却导致我们的人生走向不同轨迹,难以证明好或者不好。
就算是他们的决定会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加正确,亦或是更加符合世俗意义上的顺利。
我也还是十分反感“为你好”这句话。
因为我的心里始终有一种声音,这种“为你好”是对我的不尊重,你没有把我看做一个成熟而又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大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你的“为我好”只是你的一厢情愿,把我束缚在你所限定的范围内,让我看似无拘无束却身陷牢笼。
表面上给我自由,背地里暗暗给我上了枷锁。
3.
少年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个有时候觉得挺尬,有时候又觉得特别“感同身受”的节目。
里面有一期,是讲一个刚上四年级的小学生。
鼓足勇气地在舞台上,滚瓜烂熟地背出了妈妈规定的作业“五不准”:
1不许抄错题
2不许看错加减号
3不许出现一目了然的错误
4不许不认真
5不许写错数字。
可能看到这你们脑海中就已经有了画面感了。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后来这孩子还说,她每次只要一犯错,妈妈都会严厉地用尺子或者胶鞋底打她。
在她提出想让妈妈取消“五不准”的请求时。
她妈妈却说道:“在我眼中你是最优秀的小孩子,如果现在这些小错误都改正不过来的话,那将来怎么办?”
就连节目中主持人也觉得妈妈的望女成凤有点太过于委屈孩子,指出了妈妈以后应该对孩子宽容一点。
原以为妈妈会感受孩子的内心,并且认识到错误,没想到妈妈最后却说:“你是一块美玉,你的毛病就是美玉上的瑕疵。”
看到这也许很多人跟我的想法一样。
也许父母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方式错了。
比如上大学时,要你报不喜欢的专业。
比如找工作时,要离家近。
比如谈婚论嫁时,“对方不适合你。”
有太多太多打着亲情的旗号,说“为你好”,给你加上一堆莫须有的负担,结果却伤你最深。
他们好像都忘记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选择的权利。
而不是永远当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
最后.
关于感情。
感情里的“为你好,”很多是源于情感破裂。
比如感情里的一方为了分手,既不想直接挑明造成两败俱伤,也不想引起冷战一损俱损。
索性就用起了“为你好”的套路。
“你要学会独立,不要老是依赖我,我是为了你好。”
有一天,高中时的后桌突然跟我说。
她说男朋友最近老是不理她,只要一找他,他就说要我学会独立,不要把生活重心放在他身上。
我问她,你行吗?
她说不行。
“我不是不会独立,只是因为我爱他,才会去依赖他,如果我能自己独立了,那大概也不会爱他了。”
后来结局可想而知,没过多久,两个人就分了手。
其实我们都懂,人一旦陷入一段感情,会在慢慢的不知觉中对对方产生一种依赖感,而时间一长,新鲜感又战胜了依赖感。
新鲜感一旦不在了,依赖感也会随之消失。
“为了你好”不过是个借口,抽身离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