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您还有其他业务需要咨询吗?……感谢致电,再见!”
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话述,好多客服电话的人工服务都是以这种方式开始与结束。
是的,毕业前夕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一段经历,如此疯狂、如此温暖、如此珍贵的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
是今天朋友圈的刷屏,把我的记忆又带回到了那个地方……
时光街是当年单位的地址,如果现在回去已经找不到像我们当年一样的客服代表了,他们有了新的办公楼,很气派,条件很好。但是我从来不羡慕他们,因为我们的美好记忆发生在时光街上:胡同里的特色小吃,88号院内的菜地,源源不断的快递包裹,男生们的专属吸烟地带,休息区的报刊书画,一期期的《家园》杂志,食堂黑红相间的桌椅,整齐划一的工位,夏天凉爽的冰淇淋和呼呼的空调风(每次选工位都抬头看一眼是不是空调口,是的话果断换位置,三伏天也能吹到冻脚丫),冬天不停工的空气净化器,组长发来的ccp,墙上时时变动的接听率,不间断的电话铃,叽叽喳喳的接听,夜宵的小馄饨、小粉丝,黎明前院外清洁工扫马路的沙沙声,班会上的时光乐队,通话中的遛乐乐(622)……太多细节、太多点滴,一直装在心里,仿佛在昨天。
那里我们释放了青春,那里我们打造了辉煌,那里我们收获了友情,那里是我们梦中无数次重游的地方……
好了,说回到朋友圈,就是这份坐席报告把我们带回了五年前、四年前、三年前……大数据时代给去过庄里的娃娃们备了一份暖心的新年礼物。看到链接时,我以为是为现在的坐席代表设计的,抱着怀疑的态度输入了熟悉的六位工号:740……屏幕回显的那句“没错,我记得你”太过突然,以至于必须检验了名字才能相信。
然后脑海中就有了上面那段记忆和一张张熟悉的笑脸。
14个月的交流锻炼,一年的接听服务,转瞬即逝。如今还记得第一次试接时的紧张,还记得第一天正式接听时组长找谈话的内容,也记得熟练后专业的表达,带组时忙碌的节奏。
在时光街我知道了“7×24小时,365天”,也就是无论你什么时间打电话,总有人接听,除夕也不例外。早班,晚班,小夜班,大夜班……每个月的排班表色彩缤纷,外人根本看不懂是什么。就是这种花式上班法,让我们创造了一个个自己都不相信的数字。
2.5万多通电话在一期小伙伴中间不算什么,因为我的单日接听量最多的一次是198,死活没上200。还有一个原因是后两个月带组时每天只接20通就达标了。
这个数据应该比一般人高,带班组长是要替组员回电话的,因为我们心系客户,也是为了百分百的质量分。
这是一个不及格的数据,直接说明我说话墨迹,啰嗦,经常碰到“唠十块钱儿”的客户。另外一个数据没有统计,估计我也是高危地带——工单。我总能成为小组内记工单最多的人,以至于馒头给了我一个亲切的称呼:“武工单单”。去年分管客户投诉时我也曾创下一天接待五个的记录,还好哥们练过,要不怎么应付的来!
结束通话速度不行,开始通话倒是挺快。现在也一样,如果我在工位上,办公电话响一声你肯定能听见我的“您好!”所以,以后超过一声我不接电话,百分之九十九是我没在工位,百分之一是手机通话中。也就是说,不要长时间等待了,果断挂断稍后再拨吧。
去庄里那年我26岁,如今奔四了……去庄里那年一个人,如今好多事仍是自己扛。
一千多个日子过后,我们都没有忘记:我们曾顶住了第一个“双十一”铺天盖地电话的袭击,我们曾拿下一个个漂亮的接听率,我们曾是中心的骄傲,我们是二期、三期口中的“神奇一期”。
当年我们的工号是“740×××”(报工号时从4开始报五位),现在我的微信好友分组就有一组“740”。这是属于我们的独特记忆……
190多人在庄里疯了十四个月回来了,大家散落到了省内的各个角落。无论当年熟悉的、不熟悉的,再次见到时总是倍加亲切,因为我们有关于接电话的专属笑话,我们有过一段彼此陪伴的岁月……
有人认为高学历去接电话浪费了,有人认为14个月的外派时间耽误了终身大事,也有人认为那段日子耗费了青春。但是与我而言,那是难忘的,那是宝贵的,那是不可或缺的。那里我们学会了服务,我们学会了担当与责任,那里我们学会了团队,那里我们曾为同一个目标而战!
怀念740的年轻时光……
难忘740的感动时光……
珍重740的未来时光……
我的740,你们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