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赶集,如今城市里哪里还有集,我说的集就是菜市场,有集市味的菜市场。
清晨的菜市场笼罩在薄凉的雾气里,摊子上的瓜果菜蔬沾满露水,鲜嫩水灵。露珠抖落下来,地面上到处都是湿哒哒的。
这里是城市中开启一天序幕的地方。大清早便是人头攒动。摊主们精神气十足地招呼着过往的人,向人们炫耀着自己的菜。
买菜的人是不会见菜就买的。他们要在菜市上从头到尾逛个遍,各个摊上都摸一摸,看一看,问问价钱,再漫不经心的砍上一砍,货比三家之后才会出手。摊主们心中明白。买的和卖的,此时都不着急。
常买菜的人都知道,菜市上的菜分两种,一种是菜贩们批发来的。他们每天凌晨起身,从远郊各大蔬菜集散地把菜拉来,摆上摊子,等待着开张。还有一种,是农民自己种的,带到城里菜市上,自产自销。农民自己的菜,品相不一定好看,但更新鲜。顺天应时,春天,他们会带些地里新生的野菜。秋天,又会带些收获时砍下的萝卜缨子,地瓜叶子。城里人爱吃个稀罕,于是,常常能卖个好价钱。
我对菜市场的喜爱,不仅仅是为搞掂一日里的三餐,还因为,那些新鲜欲滴的地里的收获之物让人不由得心生喜欢。
多年前,我搬新居。新居靠山,周围有些杂草覆盖的闲地。这些闲地很快就被新驻民勤快地开垦出来,生长出绿油油的小苗。即便是在空间逼仄的老城区,居民们也会见缝插针的在庭院的角角落落,甚至自家阳台上,种上些葱姜蒜薤,在小小的一方,享一下播耘收获的小小的确幸。
我曾想,这会不会是我们远祖的生物遗传印记呢。历经千世百代,农耕稼穑始祖的后人们,仍然固守着以食为天的生存信念,同时,也保留着对农作的天然亲近。
买卖也是要讲些缘分的。
经常在菜市上买菜的人,摸清了菜贩的脾性。我常光顾的一个摊口,摊主是个年轻的小媳妇。她的脸上从不带笑,但每天她的摊子上聚的人最多,因为她爽快。每次过完称,喊出价钱,收钱的时候她都把零头抹掉。打包时还会顺手给你放上两根香菜。
也有锱铢必较不肯还价的。但不管是爽快的还是口不二价的,菜市场里的摊贩,对买家都是一视同仁。现代服务行业对客户讲求抓大放小,聚焦高端。而这里,仍然循着“买卖不分大小,客人莫看衣衫”的传统生意经。
除了蔬菜瓜果,菜市场里还有很多小吃摊子。油条,包子,烧饼,米粉,东西好吃不贵,都是些老百姓喜欢的食物。清晨,小吃摊的繁忙丝毫不亚于菜摊子。光顾这里的,有上班族的年轻人,有上学路上的学生,还有进城务工的农民。
朝阳暖暖地照着后背,坐在低矮的小板凳上,简陋没有任何排场,因此也不须任何脆弱的虚荣。所有来人,怀着单纯的目的,寻着单纯的一粥一饭,满足着单纯的口腹之欲,以最接近自然的状态,安享着简单的味道。
在钢筋水泥,光怪陆离的城市里,菜市场仿佛还延续着一种老辈儿的旧时光,是有着寻常生活的确切而踏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