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不喜欢OpenLayers,太过于笨重,但功能上是比leaflet强大的多,因为工作的需要,还是用了OpenLayers,确切的说是版本2。这也许就是个笑话,地图的切片很“随意”,完全不符合OGC定义,加载地图切片时必须要重写加载的方法。地图的随意体现在下面:
- 这些地图都是直接在出版地图上扫描的,长宽一般为255,右边和底边都是矩形的;
- 分辨率和常用的wmts切片不同,不存在二倍关系;
- 每幅地图的分辨率不同;
- 每幅地图的总长、宽不同;
- 切片的编号另类,文件夹管理方式
为了兼容移动端,老的API已经不能再使用了。想研究下原来的地图加载方式也没戏了,代码是压缩过的,而且没有压缩代码早已失去了踪影。当我使用leaflet边研究边尝试着加载时,主任认为使用OpenLayers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很快他就拿出代码来。按着主任写的代码,我很快把这一模块完成了,并开始下一模块(但这里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个OpenLayers2,因为它真是太大了,我本打算这以后在leaflet上实现的)。
今天主任为了各模块统一起来,决定使用相同的api,就统一使用OpenLayers3.这就是灾难的开始,或者说是幸运的开始。看了才知道OpenLayers 2和3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简直就是两套不同的API。这样所有的有关地图操作的代码都得重新写,还好,就特么几十号,让我花了一天时间来改,现在还没改好。地图完全加不上去,重新的方法也没有执行,郁闷了一天了。
还好,中午下单买了点东西,这倒不要紧,重要的是比球拍(中午时间促销)比川省了十多块钱,哈哈哈。又买了几本书,有念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