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石泉,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最后一个模块:自我超越。
通过前面的分享,你可能已经下定决心,我要有所改变,我要重新找到工作的激情,我要增强自己的心理免疫力,我要搭建我的社会支持体系,我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这一节,我先要给你泼点儿冷水,先静一下。
中国首富王健林在参见《鲁豫有约》时,在谈到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时,王健林当即用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起了例子。“我见到的很多学生一见面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当首富’,我就跟他讲,有这个想法,想做世界最大,想做首富,这是对的。但奋斗的方向,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你看看能不能用几年能够挣它一个亿,你是规划五年还是三年呢?等赚到了一个亿,然后再说下一个目标,奔10亿、100亿努力。
我们常常被一些伟大的目标所激励,常常认为伟大的成功需要大规模的改变。无论是读书、锻炼、创业、买房,还是升职、加薪、人际关系,一想到这些目标,我们就想立刻做出改变,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们变成现实,让自己因此与众不同。
但是单纯的决心和誓言往往没有什么效果,我们对未来的预估往往大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在没有新的动力出现的情况下,动力会逐渐衰减。据说健身房每年1月都会挤满带着新年目标来锻炼的人,从3月开始,人流就恢复正常状态了。
在实现一个大目标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困难,有身体上的,有心理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这时你需要意志力才能坚持下去,而意志力是有限的。当意志力衰减时,倦怠出现了,直到你放弃这个目标。你可能开始后悔为什么设立那么大的目标,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不能继续坚持下去,开始抱怨自己每次都是这样。
大目标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执行的过程通常没有恰当、适时的反馈,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会在下一节中分享。
因此,我们要将自己的大目标进行拆解,先树立小目标。小目标的实现代表着“质变”,通过不断实现小目标的方式实现大目标,也就是实现通过“量变”的累积达到最终的“质变”。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故弄玄虚。马拉松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才有望夺冠,暴发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好像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冠军。记者在采访中问他:上次在你的国家比赛,你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一次远征米兰,在异国他乡又压倒所有的对手取得第一名,你能谈一谈经验吗?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记者的仍是上次那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只是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十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古怪的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小目标的力量
谈到小目标,很多人会感觉不屑一顾。
我不知道你是否计算过每天如果比前一天改进1%,一年下来可以改善多少?答案是37倍。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人类第八大奇迹,比原子弹的威力都要大。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知道人贵在坚持,小目标所需要耗费的心力很小,最容易坚持,而小目标所最终给你带来的变化则是巨大的。
什么样的小目标是合适的?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小目标,它必须是落在学习区。什么是学习区呢?
美国人诺埃尔·蒂奇(Noel Tichy)把人对外界的感知划分为出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对应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有一定挑战性的知识和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
舒适区里的事情对你来说很容易,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处于舒适的心理状态,感觉得心应手,在这个状态下你往往有上佳的表现。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往,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觉很舒适。但是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比如骑自行车,当你学会后,你不用刻意控制身体的平衡,也能轻松完成骑行,但你每天这样练习骑车,不断的重复,最后得到的还是骑车这个技能,可能骑车对你来说更加轻松,但不会有其他的收获,因为从训练的角度看,没有意义,是在“白练”。
长期处于舒适区中是有危害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死于习惯”,畅销书作家沃尔什直言,“若不走出你的舒适区,那无异于虚度此生。”(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 Neale Donald Walsch)某种程度上是在告诉我们长期呆在舒适区的危险性。
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的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
鲶鱼效应对于“鲶鱼”来说,在于自我实现。鲶鱼型人才是企业管理必需的。鲶鱼型人才是出于获得生存空间的需要出现的,而并非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的良好动机。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自我实现始终是最根本的。
鲶鱼效应对于“沙丁鱼”来说,在于缺乏忧患意识。沙丁鱼型员工的忧患意识太少,一味地追求稳定;但现实的生存状况是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应该也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以上方面都是探讨鲶鱼效应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恐慌区里的事情对你来说太难,是超出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比如让你直接在一根钢丝上骑自行车,你可能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如果你的目标是落在恐慌区里的,那你可能根本就不愿意去练,或者尝试了几次感觉差距太大而放弃,也许你勇气十足地真的上去练了,结果摔了下来,车毁人伤,在这个区域的练习通常是“瞎练”
如果现在的你在恐慌区,那么首要就是要建立自信,克服恐惧和忧虑,马克吐温说,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恐惧之中,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我所忧虑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只是我们在思想上把他们复杂化、困难化了。
学习区正好介于这两者之间,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在这里可以充分的锻炼自我,挑战自我。生活中,换一条上班的路线;学习中,接触另一个专业的书籍;工作中,切换到另外一个岗位。比如让你“单手骑车”,这个技能目前你还不会,但又不至于做不到,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短期内是能掌握的。如果你的目标是落在学习区内的,那这个目标的难度对你来说就刚刚好,你一定可以通过我们前面介绍的达成目标四步法把这个目标实现,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刻意练习”。
本.沙哈尔认为,舒适区就像是结冰的水,学习区就是流动的水,而恐慌区就是沸腾的水,非常躁动,但难以控制,并且十分危险。一般最好是呆在学习区里。因此,你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来衡量它的难度,太高太低都不行,必须刚好落在学习区内。它让我们持续不断的尝试那些刚好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物。
例如:锻炼身体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性格喜好各有差异,不同阶段所处的情境也有差异,各个区域之间的界线并不是绝对的,比如,长隆的十环过山车对某些小朋友来说属于恐惧区,但是可能位于某些人的舒适区之内,当小朋友体验过一些相对舒缓的过山车之后,十环过山车就处于学习区了。
在舒适区中,我们往往觉察不到任何压力,并且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忽视环境的变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温水煮青蛙的实验相信大家都很明白。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处于学习区内,人才会进步。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能开拓思维和视野,激发潜力。
好的,我们今天分享的是你要先定一个处于学习区的小目标,当你实现了小目标之后,你的舒适区逐渐的就扩大了,慢慢的,原来让你感到恐慌的那些事情就进入了你的学习区的范围,最终成为你的舒适区的一部分。
今天的课后,请你思考自己在哪些地方需要迈出舒适区?尝试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让自己的舒适区慢慢的扩展。
我们下一节见。
拓展阅读:
扩大舒适区
想扩大舒适区,前提是能够主动的跨入新的学习区,并把学习区转化为你的舒适区。舒适区可能让我们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因此跨出舒适区需要勇气,需要自信,需要作出改变。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舒适区不断扩大的过程,每次你去尝试新的挑战,你就能对一件新的事情感觉适应和舒服,不再紧张害怕。所以,如果有什么事情让你感觉不舒服,让你感觉紧张,不要回避它,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不要仅仅做你想做的事情。突破了,你的舒适区就又扩大了一圈;退缩了,你就还呆在以前的小圈子里。
“最让你不舒服的话,是对你最有帮助的话;最让你不舒服的人,是你最该感谢的人。”如果你每天都做一件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一年下来,你就能获得脱胎换骨的改变。改变来自于舒适区的扩展。
马克吐温说,挑战让生活有意思。然而,正是克服它们的过程,让生活有意义。
我们注定是这个地球的匆匆过客,除了这一生,我们没有其他时间。既然如此,那更需要自我挑战,踏出舒适区,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迈向充满不确定的未来,让自己没有白来人世一遭。
-END-
重燃工作激情,走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源自心理的疲乏。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期微课邀请实战派职场积极心理学专家石泉老师带我们科学认知职业倦怠,掌握有效的方法积极进行应对,重燃生活和工作的激情。通过线上授课与线下交流,从寻求支持、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三个层次展开,旨在帮助员工认识自我,理解环境并与之和谐相处,最终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提供支撑和辅助。
课程模型:
一、【课程纲要】
主题一:认识“职业倦怠”
主题二:自我完善,提高工作”投入感“
主题三:职场不孤独,构建一流人际关系
主题四:重燃激情,快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