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考一致压着的我,在上了大学的2年级,为了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用到PPT讲演与word行文,才买了第一台单核的Thinkpad电脑,记得费了9200元(2006年,学生党的我,算是一笔巨资),看着键盘打字,与高中同学聊天并作挂QQ升级的无聊玩意儿。
作为文科班的一员,身旁的同学,除了游戏,也不知道有什么其他的用途。就这么跳不出循环,看不到也没有主动的意识去了解当时的BBS等精彩文章,视频资源也极少能接触到,MOOC更是没有。现在回想,当时的刚脱离了高中时期蒙昧的我,还处于放逐阶段,还用着一套逛图书馆,沉溺于虚构类书籍,自以为是饱读诗书。虚构类看得快,给人给自己感觉有量的积累且主要是为了显摆(看,表现型人格的巨坑)。4年大学下来,于电脑、于网络,只把它们当成工具,还处于极其幼稚的理解。
也是幸运,研究生跑到了Google所在的五道口码农聚集地(其实,2005年,大一的所在地清河、上地,才是正宗码农),也开了A股账户,研究生3年有大半的时间,在看彼得·林奇、巴菲特等人的书籍,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
而使得我在网络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是一次张化桥的讲座,他谈到,“要注意打造自己在网络上的名片”,这对当时的我,是个迷路者及时遇到了向导。前人后都一样,网上网下要一致。真实生活的原则,同样适用于网上。注意自己在网络上的名声,杜绝攻击侮辱性语言。不要觉着对着电脑,就可以匿名,其实,网络上的我们是坦诚且赤裸的。所说过得话、留下的言,是抹不掉的。
另一方面,各平台上的个人主页,即是自己。如巴菲特所言“构建声誉要20年,而毁掉它,就一分钟足以”。为督促自己,我的个人主页如微博、知乎、豆瓣、twitter、facebook、linkedin等,均是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