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可道也,非恒恒:同常。通行本因避孝文帝刘恒讳,改为常
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王弼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行,非其常也。1
。
无名天地未开辟以前,一无所有,不可思议,强名之曰“无名”,
万物之始也,有名迨天地开辟,万物滋生,人类遂创名号以分别。故曰“有名”
万物之母也2
。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3
。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4
,众妙之门。王弼注: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可不得而谓之然,则不可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所出也。不可得而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已。若定乎一玄,则是名则失其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玄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注》
1、可以言述明者,非永存发自然之道;可以称名者,非永存恒在之名。
2、庄子天地篇「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以「无名」为泰初之时期。老子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此老子自冥想其所谓「无名」时期一种空无所有、窈冥忽恍、不可思议之状态。
3、此处对于“徼”有3种解释:
a. 徼,归终也。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妙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b. 徼,边徼,即物之尽处。焦竑云:徼,言物之尽处也。盖无之为无,不待言已,方其有欲之时,人皆执以为有,然有欲必有尽,及其尽也,极而无所更往,必复归于无,斯与妙何以异哉
c. 徼,求也。师古注:徼,要求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谓常以无欲观无名时期大道之微妙也。「常有欲,以观其徼」谓常以有欲观其有名时期人类之要求也。
,蒋氏言:老子之「常无欲,以观其妙」欲使人知无欲之为妙道,而迫于虚无也;「常有欲,以观其徼」欲使人知有欲要求之危险,而行无欲以免之也。
4、玄: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描述,形容其深远幽然而不可知。苏辙云: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王弼认为:老子以「玄」形容一种「冥默无有」的状态,不是确定的名称,是对「道」的形容,是不可称谓之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