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执着的人,才会爱得苯。有这样的执着才能使人升入另一个境界,在那个境界里有她自己的一套苦乐观和荣辱观,世界在于她全是主观的,所以反而是一种幸福。”严歌苓说。
或与执着,或与崇拜,或与安然,或于那份任命,在焉识蓦然的时候,在焉识不爱的时候,在焉识只是为了责任而敷衍的时候,在陆博士变为了囚犯的时候,在焉识不在是焉识,只是荒漠中的一个改造囚犯老几时,冯婉喻一直守候着,守候着这个家,守候着她的丈夫,守候着她心中的那个男人。那份宁静,连同写来的字体都是害怕害羞的,就是这样一个温婉而坚韧的女子在她年老之时才等来了那份迟迟的爱,浪子回头是更动人的。
读这部小说一直读的很苦涩,开头的荒原,一个个劳改犯们的偷,饿,骂,相互折磨,还有那病痛与死亡,那个特定年代的劳改,那个特定时期的知识分子,一幅幅逼真的画面直冲脑海,曾不断冒出过不想读下去的冲动念头。然而幸好没有放弃,我逼迫着自己及读了下去,之后也庆幸自己没有放弃。
年老的焉识只为了妻子而不顾生命的危险,战胜一切的困难从荒漠逃回,看到那一句“老浪子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回来的”时候,或许那些年的等待是值得的。幸福么?或许是幸福的,或许不是,看看开始年老的恩娘,想起了严歌苓的另一部作品,焉识和婉喻应是像极了欧阳萸和田苏菲。这些为爱倔强又天真的女人们,谁说午夜梦回,拂开那自欺欺人的幸福面纱,不会有一丝凉意涌上心头?我喜欢他们的坚持,也悲哀他们多年的坚持,所幸,他们等到了那份迟来的爱,不管源于亲情还是源于感动。我想我是不怕遇到这样的事的,我害怕的是我会没有足够的勇气等到那一天,抑或像一样不受控制,却蹉跎了我的人生。
读《陆犯焉识》这部知识分子的苍凉人生,最后却读出了爱,苦涩年代里的爱情软化了政治的坚冰,成为焉识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而故事结尾处的相遇却无法相认,更是搅动了人物深层的巨大哀痛。爱情,要经历多少磨难,才能穿越历史风尘再次携手?最怕的是你回首时,她已离开。我们生活在现在的这个社会,爱情在有的时候会那么纯真,那么自由,可有时却也那么物质,那么脆弱。现今这个花花世界,各种电影肥皂剧已经将我们的神经洗刷的百毒不侵。还有多少爱情剧让我们为之深深动容,百般回忆?总有人会说故事老套落俗了,悲无非是一个人如何穷其一生追求梦想无果碌碌终老,又无非是有情人如何天各一方化蝶双飞,喜无非是男人女人如何打破重重障碍终得相守,又无非是男人女人如何用一辈子体会命运绑定给自己的另一个人是多么难能可贵。我们相信爱情么?我们缺少着冯婉喻的那份静,生活节奏太快了,都市太过繁华与吵闹。我想象不出哪一个女人可以还原婉喻天真思绪里幻想的种种美好误解,她的眼神,她的手指,一张一合的嘴,走不稳路的解放脚,端庄达理的仪态,瘦成一条缝的背影,戴着蓑衣在雨里立成雕像的送行,把上海弄堂刷成粉色的换屋告示……她的一言一行,如果拍成电视有谁可以演出那个陆焉识心中的冯婉喻。
这份爱情给人最大感动或许就在于婉喻一生的等待与坚持,焉识对最后的回忆与回归。我想现在不相信异地恋的男男女女或许该看看这部作品,看看这个关于等待的故事吧。女人等了男人一辈子,终于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等成了爱。年轻时的我们总喜欢跟着感觉走,说这个不喜欢那个不喜欢。又或者用距离给自己找一个好的借口,以脱离束缚自由的枷锁。其实放在时间的长河里,能沉淀下来的感情才是一生的挚爱。如果能守住一份坚持,岁月自会帮我们把苍白填补成绚丽,那份沉淀下来的感情才是最厚实的。《陆犯焉识》那份等待与最终沉淀下的爱情不能缺少的是那个浪子回头的焉识,那个从监狱逃出来的老几,那个从始至终都在内心渴望自由的男子。
“犯”锁去了自由,在为自由而奔波着的一切。严歌苓自己解释说:出身于中国书香家庭的孩子,特别是长子,都是没有什么自由的,这是我的经验。陆焉识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一辈子的挣扎和渴望都是围绕自由的,他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被一个无形的枷锁套牢。后来他回忆起在青海时的流放生活,他一步步颠覆自己对自由概念的诠释,但是一辈子他都在渴望自由。所以这部作品可以诠释为主人公对自由意义的领悟。同时他曾对妻子几度不忠,让她有一种负罪心理,所以用“犯”是比较恰当的。然而陆焉识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了么?他是不知道的,他也就是在报纸上写写文章,说点真话,就在上世纪50年代被莫名其妙地投进了监狱,并莫名其妙地一次次被延长刑期,在死刑面前兜了个圈,最后成了无期。
陆焉识是饿死也要保持尊严的那种人,但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与生存环境下,也学会了假装口吃来保护自己。跳出女子的角度,其实我们也该同情一下焉识,严歌苓曾在采访中说过“爷爷和陆焉识一样,想要独立思考和自由,但哪怕爱情都无法自己作主。从爷爷一生中能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他的悲哀在于他存在的那个时代的一些豁然因素,他的悲哀在于它想要自由而却无法得,连同那份爱情都不能够自己做主。他的一生或其的悲哀,他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焉识,会四国外语,美国博士,曾经的才子、公子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忍受着被自己后娘包办婚姻之苦,一直保持远离政治的清高,因胸无城府缺乏圆滑处世的技巧而受到命运无情的捉弄:解放前后两次入狱,第一次(两年)仅仅是吃苦染病而已,但在情人韩念痕的照顾下没有遭受大罪;第二次(无期徒刑,关押20余年)则是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在残酷恶劣的青海戈壁滩,他的番号从2868号变成了278号,严寒、饥荒、劳累使太多的犯人变成需要掩埋的尸首,连拉尸首的牦牛不用人赶都能自行走到填满场。他装成严重的口吃患者,在故意拉长的时间里寻思对策、与人交往。与妻子无缘相见的岁月他一直进行情感的反刍:终于体会到了妻子对他的一往情深,感受到了妻子在后娘变态般的隔离下那转瞬即逝的热烈眼神。他就在脑子里写下厚厚的回忆录,期待着有一天能打印出版。在得知小女儿参加拍摄的一部科教片在农场厂部上映时,他变得无比渴望和疯狂,在一个大雪天终于如愿以偿,却在回程差点被狼吃掉和冻死。
对亲人的思念,使他精心谋划了一次九死一生的出逃行动,当他偷偷地潜回上海时原来梦想的相聚和忏悔却变成了只能默默地偷偷看上几眼(其实妻子已经觉察到他的味道、知道他的到来),因为他不想给亲人带来更大的伤害!为了亲人他回去自首,想方设法逃脱管教干部对他的陷害。长夜漫漫,期盼深深。当黎明的曙光出现时,陆焉识已垂垂老矣,当他热切切、急冲冲与亲人相聚时,一生沉沦终成庸俗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而那唯一深爱且苦苦等待他回归的妻子却因老年痴呆患了严重失忆症不能与他相认了,上海之大已没有他存身之地,最后他带着老伴的骨灰回到原来的囚禁地。或许我们在老年的焉识为心中那份爱而越狱回到妻子身边而感动时,也该懂得错位的爱情或许就不要再对上位吧,就这样一直悲伤。
或许有些人,有些事,错过便是错过,或许蓦然回首时,那人依在灯火处,只是环境不同了,旧的因素去除了,新的因素却产生了,为了自由在躲避,为了爱情而逃离,可到最后却是自己一人反回了囚禁地,陪伴他的只是一盒骨灰和存于脑海的回忆。
—2012年6月5日
这篇读后感最初写于6年前,那时读严歌苓的这本书好像是为了一个任务,也是以学生这个身份完成的最后一份作业,在那个季节,我们是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学子,迷茫、彷徨,只是所幸那个时候已有一份确定的工作,所以无需投入匆忙焦急的寻找工作的毕业大军,也便有了无数时间来完整的读一本又一本的书,那段时间的阅读量大约是现在的几遍,也是大二到大三的几遍,大约因为突然要毕业了,才惊觉自己荒芜了太多年岁,为了避免遗憾所以抓住最后十几天的尾巴潜心多读一些吧。
再次重新开始读《陆犯焉识》,更好像是透过一本书一个故事一对主人公去读一个时代,将所有的思维和逻辑、思绪和情感置身于当时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读尽背后的沧桑和无奈,看尽人性的扭曲和黑暗,感受世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感悟于特定时代背景下他们的转变、他们的抉择,他们的悲凉,他们的坚韧、他们的真情、他们对爱、自由以及信仰的坚守和探索,只是那种情愫和感知是现在的我无法用匮乏的需要再去描述的。
在《陆犯焉识》这本书的编辑推荐中有这样一段对作者严歌苓和这部作品的推荐语“被中西方文坛誉为华文世界里最值得期待的作家,”“当政治与人生相撞,孰是孰非,最大胆的笔触,直逼人类精神的灰色地带;最温柔的回眸,抚摸岁月带个爱情的伤痕。” 是呀,严歌苓的文字总是独特的,她的作品总是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底蕴,这或许与她自身家族史有所关系,也与她从事过战地记者的经历有关,阅读她的作品总是会让人身临其境、心情随着故事起起伏伏,最后却留下了沉重且浓郁的情绪,历史的残酷、悲怆的命运,复杂的人性,但一切又都包含在了深厚的情感间,那是爱的力量和伟大,可以包容着人世间的一切罪恶、黑暗、悔恨、丑陋、遗憾、情仇。
——写于201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