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前对肇庆的了解并不太多。
肇庆算是西江重镇,和东江的惠州遥相呼应。
禅宗的六祖惠能在肇庆有插梅的故事,现在城西还有梅庵以纪念。我一个外行看,其建筑既有岭南风格的方形石柱,又有可能是唐宋风格的斗拱。
肇庆的城墙是沿袭的宋朝的规划,所以也叫宋城。肇庆原来叫端州,当年包拯还在端州当过官。后来宋徽宗从端王当上皇帝,于是就把端州升级成肇庆府。据说徽宗还赐给当地一块瘦金体的“肇庆府”匾额。这种当上皇帝就把以自己“封地”改名成“X庆府”的事情,在宋朝不是孤例,另一个有名的就是恭州改名重庆府,当然这是南宋的事情了。从这一点上看,肇庆也算重庆失散多年的兄弟了。那朝北的城门怪不得也叫朝天门?
肇庆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可能就是利玛窦了。对于大明朝,利玛窦就是一个穿越来的人。万历年间,他在澳门待了一年之后就在肇庆过了七年。隐藏天主教传教士的本质,剃发假装天竺僧人,在城东江边建了个仙花寺,匾额还是知府王泮题的。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可以读到这段奇幻的故事,记述了很多中西两方经历文化冲击时候的反应。
据说后来南明的皇帝中还有在肇庆称帝的,不少皇室成员还皈依了天主教,皇后还派一个中国使者去欧洲见过教皇。可见即使在那个时候,中西交流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明清年间,肇庆也长期作为两广总督这一封疆大吏的治所。经过总督批准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的第一站难怪在这里。
肇庆的宋城内又在大搞拆迁,旅行途中看到不止一个拆迁指挥部。看规划大概是把居民赶走,一片一片地重新盖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消费观念的复古街区、广场。城市恐怕还是要活的,要真的有居民正儿八经在这里生活,才是最好的续命吧。
这里是岭南广府文化的范围,锣鼓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相对少的流动人口,服务员普遍默认用粤语与你交流,徜徉于此,就会感觉自己越来越靓。在一个便利店里,老板的小女儿用普通话跟爸爸说话,老板也用普通话回答,转过头来仍然对我这个顾客用粤语,可见一斑。在风景区七星岩也听到了粤剧,虽然不懂,但觉得不管粤语本身还是旋律还是蛮好听的。
当地的名吃是裹蒸,我感觉就是大个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