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天里,我总是待在有暖气的室内,加上工作室、寝室、食堂距离又比较近,几乎感受不好冬天的存在。寒假返回家乡,忽然不适应这曾经经历了20多年的皖南的冬季。
总觉得外面好冷啊,不想出去,宅家里,大部分天数是睡到8-9点自然醒,吃了早午饭没事就自由学习。
寒假的学习原本是要按照毕业论文的计划进度来的,可是在家实在是没那心情弄论文。因为我一直是将毕业论文这事情看作是紧急非重要的事情。说紧急是因为它有时间期限,说它不重要是因为真没啥大的价值,在毕业后还会有几个人问毕业论文呀。更何况我自己还有自己的计划要进行。
不过我还是在开题的时候尽量的把论文题目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在研究生上半场的自学中(研究生真的真的是自学的,真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直关注的是数据分析这块,这块在市场上前景比较好,因为时代背景,国家战略都非常重视数据。就算将来不干本行业的,拥有数据处理方面的技能,再切入其它行业也是非常快。
跟着趋势走才会有些希望,说到这,回想过去,感觉自己还是挺悲催的,本科读个煤矿院校,毕业时,煤矿效益不行了,研究生读个石油院校,结果这几年石油又不景气了。
俗话说,穷则思变,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如此恶劣,逼得自己不得不转变思维和努力的方向。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打算比只听从意见和建议要好的多,例如我在编程上以前就没底子,同时面对各种代码兴趣程度不高,所以我明白自己走不了这条纯技术的路线,在大部分时间里就去学偏软性的知识,像那些操作类的软件,按照说明书练习练习就可以上手的活就特别适合自己。
学习软性知识,自己也不是看别人学啥我就学啥,而是根据市场和兴趣去学。这样就是学了能用上而且不心累,比如自己在学习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方面的知识,我就利用印象笔记和思维导图软件XMind,一个用来做资料库、笔记库,另一个用来理清看的书和文章的逻辑结构,方便自己理解。同时我也了解到这中能力在职场上也需要。
另外自己选择大量阅读书籍和研究自媒体人写的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训练写作能力。将那些整理的资料平时拿出来回顾就很有心得。阅读积累,写作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而且也是作为新一代社会人必须要有的技能。可以告诉大家这将是一种趋势,就和为什么你要读大学去拿学历一样。这个方面有空再具体阐述。
在自己感兴趣的上面会多花时间,对那些不感兴趣的也不是说就不理不睬,花少量的时间了解个大概也是有必要的,在和别人聊起来至少也能知道一些。有些东西需要用刻意的态度去了解,这样能慢慢养成习惯。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直是个成长性话题,不同的年龄段还真不一样,我在本科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想要的是进入体制内,然后努力能做到领导。其实那个时候的大学老师也是那样鼓动的。
随着几年的成长,了解的越来越多,思考的也越来越深,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太过单纯了。从另一个侧面说太狭隘。我想这种狭隘来源于自身的成长环境和见识短浅。记得那个时候有一段时间狭隘到只知道学课本知识,只知道要拿奖学金和入党评优资格,忘记了去开拓自己的眼界,去尝试新鲜事物,导致几次不错的互联网机会流失。自从研究过新媒体后发现很多那些大咖、小咖起先的运营者都是90后大学生。很多屌丝利用互联网一波流的红利实现了人生逆袭。还有的现在还在逆袭着。
拓展知识面、开拓信息获取渠道可以说是为自己的机会引流。我身边的绝大部分同学还没意识到去做自品牌,去运营自己,至少很多习惯还没养成,我经常和关系要好的同学朋友去分享自己的信息,可总是觉得难以召集起一群人一起战斗。我知道任何一种单打独斗的进攻是必死无疑,抱团的获胜成功率才会大。
我一直郁闷该怎么去建立这样的好团体或者说社群。目前来说还是只有自己先上路,把自己做好做精,再去互联网大平台结识人。确实只有自己牛才能接触到牛人。世界是平的,交换是等价的。
2017年注定会是我要负重前行的关键一年,进入到研究生生涯的下半场,毕业论文、找工作一步一步走过来,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我做事一直奉行的是后期前置,我的打算是把17年下半年的计划提前去完成。根据战略管理重要——紧迫性模型:紧急重要事情、紧急非重要事情、重要非紧急事情、非紧急非重要事情。有效的时间管理者会先做重要非紧急的事情,在紧急重要事情、紧急非重要事情,这样确保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都是重要的,而不是成为“紧急”的奴隶。
对我来说重要非紧急的事情就是阅读、写作的训练,知识体系的建立(包括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和知识管理),身体素质的锻炼、英语能力的提高。这块每天都坚持,形成良好的习惯,做长投。
紧急重要的事情是找工作,这个会做半月计划先去收集信息,再有目的的主动出击,考虑到自己想去的地点是南方,可能前期收集信息需要的时间会比较多。
紧急非重要的事情就是毕业论文了,这块按照原定的周计划来走,达到合格的标准就可以, 在规则允许下游戏。
人生路很长, 一步一步都要走好。希望2017年行大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