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知道需要劳逸结合,工作学习的同时,需要休息调节。但到底什么是科学的休息呢?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之前没有认真想过、甚至一度认为只要没有在工作学习等就是休息,昨晚感觉特别的疲惫,我想关于科学休息的方法,有必要好好学习。
看到一种关于休息效果的说法是:你在办公室工作一天,中间使用了什么休息方法,到下午下班前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仍能保持高水平。
美国99U上曾总结了四种常见的休息方式:
1、放松:什么都不干,做做白日梦,或者做几个伸展运动;
2、给身体补充点什么东西:喝杯咖啡、喝杯茶什么的;
3、社交:和同事聊聊天;
4、认知:上网浏览网页、查看社交软件消息等。
你常用什么方式呢?
可能你和我一样,虽然都有用过,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第四种。
研究表明,一个人越累越困,反而越想上网看点东西。但上网不仅不能让我们得到有效休息,还可能让我们变得更累。因为在上网的过程中,不断推送而来的文字和图片会消耗我们的“注意力”,当我们决定要不要“点击”,到底“购买”哪个时,我们的大脑需要做各种选择,这个过程又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
而好的休息是需要将工作和学习中消耗的意志力和注意力补充回来,所以上面第四种我们常用的方式,可以是一种娱乐方式,但并不是好的休息方式。
关于娱乐和休息的区别,之前没有想过,今天看了粥左罗的文字才了解为何有时会觉得越休息越累,是和自己没有分清楚娱乐和休息有关。
文中提到,被动娱乐和主动娱乐两种方式,两者的差别在于在自主支配时间下是否有创造性活动。
被动娱乐就是一些不太需要动脑子的娱乐,比如长时间的看电视、发呆、刷抖音,俗称体贤娱乐。
主动娱乐则是需要我们动脑,并且也会消耗体力的娱乐,比如打台球,打麻将,打球,骑车,爬山,竞技游戏等。
为什么看似不动脑子的刷剧、发呆等,可能会让我们更累呢?
因为虽然刷剧、刷微博等,看似不动脑子,但是这种被动的娱乐之后留下的空虚和无聊,会让我们更加疲惫。当如果我们换种主动娱乐的方式,比如去户外走走,听听自己喜欢的歌,参加游戏等等,这类换换脑子的调频方式,会让我们体验到新鲜感、成就感等等,也会有助于我们元气的恢复。
所以,主动娱乐比被动娱乐,更容易维持长期的开心,如果是用娱乐的方式度过休息时间,选择主动娱乐会更有助于精力的恢复。
以下是发现的一些休息“建议”,可供参考:
1.休息时断网,不让注意力乱跑,实践发现,保证早睡其中一个步骤就是不把手机带进卧室,另外你也可以同时运用一些小工具,比如设定定时关机、运用类似软件(不做手机控)。
2.短而频繁的休息比长时间工作然后长时间休息更好。
这点我个人比较认可,但是也觉得是执行起来最难的。习惯了直线型消耗模式,比如一旦开始做事情,就恨不得立即做完,累到停为止。结果常常是忙完后就精疲力竭不想再动,然后又狠狠休息好长时间才能启动。这种好比每次都把手机电消耗完才充电,自然没有比根据电量损耗情况及时充电的方式好。
之前也注意到自己的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尝试调整,但最近事情比较多,下午四点半的闹钟提示很多次都被按掉了,所以关于这点的实践还没有更好的方法。
3.休息时练习冥想、呼吸等。
樊登老师曾提到过动态冥想法,比如走路的时候,关注自己关注自己脚底和地面的接触、站立时感受手臂下垂时的重力,吃饭时关注事物的色泽、气味等等。
关于冥想的练习,我一直都没有实践,不过上个月学习到了腹式呼吸法,感觉很有趣,有时在停下来时,什么都不用想做几组会感觉会放松。另外,你也可以发现一些自己喜欢但是又不消耗能量的方式,比如安静地靠墙站立2分钟,单曲循环自己喜欢的歌。
这样想来,休息其实和工作、学习一样,是一门有必要掌握的科学,更需要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践行,从而更好地借助休息补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