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四十六回
乱云润生 第三十七章
绍宗于南开求知以恩来为榜
恩来在校园风范使绍宗进步
第二百四十六回
1917年,蛇年的沽海物价飞涨,经济形势严峻,一块银元的购买力大不如前,只能买到精米50斤、猪肉8斤,一块银元虽能兑150个铜元、1500分洋,却依旧难以缓解百姓生活的压力。此时,赤绍宗在南开中学的第三个年头已悄然步入尾声。
在这年元旦,南开中学举办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同学联欢会。校园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同学们精心准备的节目接连上演,歌声、笑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赤绍宗也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暂时忘却了外界物价上涨带来的困扰。联欢会结束后,他满心欢喜地踏上了回乡的路途,归心似箭地想要看望许久未见的亲人们。
一回到家乡赤阳庄,赤绍宗便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三个小娃早早就在大门口翘首以盼,看到他的身影,三岁润田、七岁润生与十岁多的润本纷纷迎了上来:小叔,您可来了!我们都想死您了!在院中的绍武与尚子琴夫妇,父亲赤辅铭也滿面笑容嘘寒问暖。
家里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尽管生活因物价上涨而变得艰难,但亲人还是拿出了最好的东西招待他。饭后,大家围坐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赤绍宗讲述着在南开中学的趣事,亲人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而亲人们也向他诉说着家乡的变化,以及物价飞涨给生活带来的影响。赤绍宗拿出四块银元奉献全家过年,亲人都收到一个大红包,金蛇春节过的美滿欢乐。
短暂的假期很快过去,元宵节后赤绍宗返回沽海,先给表叔赤增清带来礼品拜年,小住表叔家一周后,赤绍宗即回到南开中学堂,正式开启1917年第四个年头的学业。
进了校园一股朝气蓬勃景家呈规,新学年伊始,早到校的同学来大操场纷纷跃跃欲试,跑步、跳远、竞走,拨双扛,做体操,热火朝天,蓝球场上,張伯苓校长,还有两个老师正与马骏、周恩来等同学打篮球。马骏眼尖,看到赤绍宗便喊道:绍宗,赶紧去宿舍放下行李来这打球!赤绍宗答应着跑去。不一会儿,赤绍宗又招来二个同学快乐打球。
张伯苓校长是南开学校体育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在他的倡导下,学校体育蓬勃发展,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张伯苓秉持学生应德智体群全面发展,体育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理念。他把体育列入课程,在课外开展新式体育锻炼,经常与学生们一起踢足球、打篮球带领学生到城外骑自行车,组织学生轮流练习哑铃、棍棒、角力、跳高等。
南开学校有体育专栏报道历年活动状况:1907年10月24日,在本市第五届联合运动会闭幕典礼和颁奖仪式上,张伯苓以《雅典的奥运会》为题发表演说,建议中国立即成立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公开演说建议中国组建奥林匹克运动队。此理念在校园内传播,激发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也让体育教育与国际体育理念接轨的想法在南开学校中生根发芽。
1908年:张伯苓赴美国参加世界第四次渔业大会后,到英国考察教育,并亲临第四届奥运会现场。回国后,10月23日,南开学校操场外墙壁贴出“奥运三问”,引发全校师生对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思考,激励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为实现奥运梦想努力。
1909年张伯苓去欧洲考察,回国后向学生们放映伦敦第四届奥运会的照片。“奥运会”一词开始在中国流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奥运会的了解,浓厚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910 至1914年:1910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张伯苓被推举为名誉会长。该会相继加入多个国际体育组织并派观察员出席观看奥运会,影响南开体育教育方向,更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专业性和竞技性培养。
191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南开学子郭毓彬获得两项冠军,这是中国选手第一次在国际赛场上夺金。此佳绩极大地鼓舞了南开师生,学校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体育精神,举办更多体育赛事,选拔和培养更多优秀体育人才。
1916年,南开学校举办了第四届华北运动会,并选拔了优秀运动员参加191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在华北运动会上,南开中学的学生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跳高和撑竿跳高的前三名,铁饼第三名。
1916年4月,南开中学丁二班举行了班级运动会,周恩来加盟的“勇”字篮球队和排球队均获得了冠军。南开体育团队数量庞大蔚然成风,组建篮球队50个,排球队11个,这反映了南开中学体育活动的活跃程度。
张伯苓校长对体育有严格要求,规定每个学生下午四点之后必须到操场运动,每周至少上满3小时的体育课。规定体育测验不及格不能毕业,体现南开对体育成绩的重视。
恋恋不舍南开中学堂勤学奋攀生活眨眼掠过,1917年年末,四年学业结束,同学们皆巳优异成绩毕业各奔前程,隆重庄严的毕业典礼仪式,以及毕业生惜别联谊会,前两日在高潮中仍历历在目浮现眼前,赤绍宗下学年将报考北洋法政学堂,而他最要要挚友周恩来笑答去向未定,四年同窗眼瞅着就要分别了,赤绍宗突然有了此时此刻采访周恩来的念头。此时室内别无他人,静谧的空间里,只回荡着两人的呼吸声。赤绍宗敬仰周恩来那传奇经历,怎会错过这难得交流机缘,他满脸期待再次恳请周恩来讲述跟随伯父生活,以及在南开中学这四载成长历程。
周恩来嘴角微扬,温和地应允,随即缓缓打开了话匣子,赤绍宗坐在周恩来对面,情不自禁进行写生素描,专心致志聆听组稿;
清王朝覆灭,在新思想浪潮中,周恩来毫不犹豫地在学校带头剪掉了那象征着封建思想的辫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掷地有声口号,他坚定地喊出,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青年学子前行的道路。
1912年,周恩来在一篇名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中,尽情抒发自己见解,提出“在学习中应奋勉学习”“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观点,此文凭借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文采,被评为甲等,在学校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与当年前往东北求学经历相仿,周恩来能够顺利转赴沽海,离不开伯父周贻赓的倾力相助。1913年春天,周贻赓工作发生变动,调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周恩来便随伯父一同迁至本市,在河北新区元纬路元吉里安了家。抵达后,他一刻也不敢懈怠,迅速进入大泽英文算学补习学校,争分夺秒地补习功课,全身心地投入到报考南开学校的入学考试准备中。8月中旬,凭借平日里的刻苦努力和深厚积累,周恩来顺利考入南开学校,并于19日前往学校报到入学,被编入己三班,后来这个班级改为丁二班。
在校期间,周恩来愈发勤奋刻苦,力求在学业上做到尽善尽美。他对那些具有民主思想的报刊、书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课余时间常常沉浸在《民权报》《民立报》《大公报》等报刊的字里行间,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思想。
彼时,伯父收入微薄,家庭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周恩来很少回家,而是充分利用假日和课余的零碎时间,主动承担起学校刻蜡版、抄写教学讲义工作,用自己辛勤劳动赚取费用,补贴膳食开支。1914年8月20日,由于周恩来家境贫寒却始终保持品学兼优出色表现,经老师极力推荐,他获得了免交学费的宝贵机会,成为当时南开学校里为数不多的免费学生之一。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这丝毫没有磨灭周恩来对学业的热爱和追求。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尤其是国文和数学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1914年12月14日,在南开学校举办的“国文传观”比赛中,他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深刻的见解,荣获第二名;1915年3月,他积极参加全校数学比赛,不仅个人成绩优异,所在的丁二班也凭借团队的共同努力,斩获全校总分第一名的佳绩。据校报《校风》记载,他在笔算速赛中脱颖而出,跻身48名最优者之列,代数考试更是能拿到满分,展现出卓越的数学天赋。1916年5月6日,南开学校举办一场不分年级的全校国文特试,来自11个班的2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展开激烈角逐。周恩来的参赛作品《诚能动物论》,以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论述和优美的文笔,得到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高度认可,被亲自选定为第一名。
南开学校不仅注重学术教育,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办事,逐步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这样氛围下,学生们纷纷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创办众多社团和学术研究会。学校还定期组织各门学科的班级间或个人间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在演讲、演话剧、编校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中,周恩来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他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在校园里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周恩来与同班同学张瑞峰、常策欧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了敬业乐群会。从最初仅有20多名会员,在他们不懈努力下,敬业乐群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攀升至280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个社团的成员构成十分广泛,涵盖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同学,甚至还有校外人士和老师加入,成为会友。
在话剧领域,周恩来同样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热情。他先后参与《一元钱》《恩怨缘》《老千金全德》《华娥传》《仇大娘》《一念差》等10多部新剧的编导和演出工作。其中,由他出演剧中女主角的《一元钱》一经上演,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随后还受邀到北京青年会公演,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同时,周恩来还是学校《校风》周刊的核心领导者和主要供稿人。他凭借对时事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为《校风》撰写大量文章,选题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内外大事等诸多领域,其文章观点新颖、分析透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
1916年,周恩来手录下一首吟咏岳飞的诗,并将其发表于学校4月刊出的《敬业》杂志的《飞飞漫墨》栏目中,“飞飞”是他当时所用的笔名。这首诗为:“一自金牌颁十二,常教血泪洒英雄。奇冤不恨埋三字,和虏张惭失两宫。南渡江山悲逝水,北征鞍马付秋风。低徊往事成千古,祠宇空余夕照红。”同时他评价此诗:“其辞则凄凉欲泪,意则新颖出群,不落窠臼,少陵、太白殆兼而有之。”由此可见,周恩来对岳飞相关的故事及文化印象之深,也反映出他对《说岳全传》等相关作品的深刻记忆与独特感悟。
这一年,周恩来在学业上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绩。除了在作文、数学等学科竞赛中屡次夺冠,他还开始钻研哲学领域,阅读了大量中西方哲学著作,从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思想,到西方的康德、黑格尔哲学,他都认真研读,努力汲取其中的智慧。他常常与同学就哲学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学术研究活动。加入了学校组织的历史研究小组,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探寻中国落后的根源。在研究过程中,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许多历史学者,撰写了多篇具有深刻见解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不仅在学校内部引起了广泛关注,还得到了一些校外学者的认可。
1917年,周恩来即将毕业,他的思想也愈发成熟。深刻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命运,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唤醒更多的人。于是,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宣传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周边社区,向民众宣传爱国思想和科学知识。他组织小型的演讲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讲述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希望,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在毕业前夕,周恩来还参与学校校史编写工作。他认真收集资料,采访学校的老教师和校友,力求还原南开学校发展历程。通过这项工作,他对南开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在南开的学习时光。
1917年,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毕业总平均分数高达89.72分。在毕业典礼上,他荣获“国文最佳奖”金质奖章,并代表毕业同学发表精彩的答词。他在演讲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同学们的期望,展现出了一个青年学子的担当与抱负。
从1913年至1917年,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度过了充实而难忘的青春岁月。他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练意志,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养分,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拓宽视野,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南开学校的教育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也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南开学校的历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1917年年末,同学们在东楼前的南开广场合影留念。周恩来、马骏、郑道儒、李福景、张克忠、郑通和、李宝森、张平群、邵铁汉、梁启雄、查良鉴、赤绍宗等同学。
什么是南开精神呢?爱国是南开精神的核心,像周恩来那样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报效国家就是南开精神,为此南开中学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了德育的首位。校董严修要求学子“志为爱国志士”,张伯苓强调学生“第一当知爱国”。而周恩来早年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南开中学的爱国教育激励下,他的精神世界不断升华,进而提出“青年为斯世将来之主”“当兹神州存亡危急千钧一发之秋,吾党青年正宜努力前途,以做砥柱中流自任”。
这篇写生采风,赤绍宗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表,以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