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战略》这本书,初看到书名的时候,总觉得智能两字有些博眼球之疑,便没有翻开深入去读。(可见自以为是是多么容易蒙蔽双眼和意识)
在学习L先生的智识课时,他建议去阅读最新的理论研究,因为都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加上前沿研究,得出的最新理论,是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也算是剔除了不合时宜或者不再适用的部分。
对于我们非史学研究的人来说,能够吸收学习并应用这部分理论,已足以指导实践。
最近打算重新阅读战略相关的经典书籍,便从《智能战略》这本书开始读起,了解一下,相比传统战略有哪些新的知识点或理论。
《智能战略》是由前阿里巴巴集团总参谋长,现任湖畔大学教育长的曾鸣教授编写的,与《智能商业》是姊妹篇,都是基于作者过去20年对互联网的观察、实践和思考,以及系统的研究。
在《智能商业》里,作者提出:
智能商业=网络协同+数据智能
即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是智能商业双螺旋的两个组成部分,彼此推动,不断演进。
在智能商业里,拥有了网络协同效应和数据的智能计算,就可以实现数据的在线化、实时化和智能化,使得智能战略成为现实。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实证。
《智能商业》探讨了未来的商业模式,即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共同构成了新商业生态系统的DNA。
《智能战略》则是聚焦于智能商业的战略部分,即数据和网络如何重塑商业战略,在智能生态里,如何打造竞争优势、重构组织。
(1)战略的核心是解决定位问题
传统战略理论强调市场定位,即企业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核心三大问题是:
谁是你的客户?
你的价值主张是什么?
你的定位和你的竞争对手有什么不同?
针对这些问题,最为经典的战略是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的三种定位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集中化战略也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者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上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瞄准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某种细分的产品线或某个细分市场。
在智能商业里,参与各方都是存在于一个个商业生态系统里。
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靠不断演化来解决复杂消费者问题的智能网络。
商业生态吸引者各方的资源,但同时,其基础设施和机制规则可以让参与者自由发展,寻找到各自的定位。作者认为核心存在三种参与者:点、线、面他们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不同的参与者,由于其拥有的资源和位势不同,采取的战略也是不同的:
点
点的参与者:拥有专业技能,但不能自己生存,需要依赖“面”,在“面”上提供确定的商品或服务的个人或企业。比如单个淘宝卖家、快递员/公司、淘女郎,甚至微信或豆瓣ID。
可以看出,点是基本不需要战略的,它的核心在于:在准确的时间节点找到合适的“面”,并与之共同发展。
线
线的参与者:集生产功能和产品服务创造能力于一身的企业,直接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连接“点”、“面”和终端客户。比如大部分的淘宝卖家。
线必须要有战略,要跟随“面”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与组织。线的战略,就是不断利用面的网络效应、资源和能力,同时,整合点带来的机会。
面
面的参与者:平台或者生态型企业,通过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和推进点的增长,来培养新的线的形式,帮助线的发展。比如淘宝、谷歌、脸书等。
“面”的核心是要有创造新模式的可能性,它要广泛地连接不同的玩家。换句话说,想要成为“面”,起码得是一个市场。它的战略相对很清晰,孵化更多的线。
(2)智能战略的最大优势在于反馈闭环循环
战略是一个从制定到执行的闭环。很多企业要么没有战略,要么战略、执行各两边,战略未能快速转化为行动。核心是战略制定与执行、评估之间缺乏闭环管理。
在传统商业里,战略信息的收集、加工,受限于信息获取渠道的有限和信息的有效性,战略决策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水平。战略的制定到执行、评估都是基于决策者以往的经验。
在智能商业里,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形成快速反馈的闭环循环。反馈闭环需要连接用户与业务的所有其他功能,这样才能保持对市场的敏捷度和用户需求的响应度。
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使得这种快速反馈成为可能,实时的数据反馈是验证每项决策有效性的最便捷的方式。越是利用反馈闭环,越是决策更为智能化。
(3)智能战略对组织的重构
在智能商业里,对于组织的职能与形态也将会有新的要求与变革。组织的核心职能不再是管理,而是赋能。
“赋能”的核心观念是,如何让他人有更大的能力完成他们想要完成的事。
基于科层制结构、以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公司架构,将会被以赋能为核心职能的组织所替代。
在赋能型组织里,信息是透明的、同步的、共享的,也是共创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听得见炮声的士兵做决策”。在赋能型组织里,中后台与前线可以形成一个协同网络,可以自取所需信息。中后台能够实时了解前线需求,提供所需支持,前线部门也能够了解中后台资源情况,进行实时调配,快速响应市场。
在赋能型组织里,个体的作用也远远超过在传统组织里。
在传统的封闭组织结构里,个体的权限与职级等级相关,除了高层外,所有个体都被限定在很小的区域内,拥有的权限与可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个人在组织中更多的是螺丝钉作用。
在赋能型组织里,组织结构是网络化、平台化的,组织需要打造合适的环境和氛围,方便成员能够建立有效的互动,一起共创。个体在组织里,拥有根据需求调动资源的能力,是能够参与决策,甚至做出决策的。
对于我们个人成长来说,可以借鉴思考的有三点:
1、自己在所在组织里的角色定位,成为单点的提供者,还是可以向线的方向发展?甚至可以打造面?
仔细思考你在任何组织或任何网络中的定位,并利用数据技术实现个人贡献的最大化。选择能让你发挥最大影响力,并能带来最大潜力的角色和合作伙伴。
2、从大的方向来说,如何打造自己的闭环人生?从小的方面来说,如何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形成闭环?
如果我们很清楚自己未来的愿景,那就可以“看十年,做一年”,以自己十年后想达成的状态,来考虑今天应该采取的行动,以及如何建立反馈闭环循环。
倘若没有看清楚、想明白,那可以先行动起来!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与想法,调整行动,形成快速反馈闭环。
3、如何赋能自己?如何借助资源和支持?在赋能自己的基础上,如何赋能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组织的最高领导者与决策者。如果无法或者不能获得组织的赋能,我们可以先自我赋能。相信自我的潜能,设立自己的长远目标,建立自我成长体系的反馈闭环,打造自我激励体系,培养共享意识,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