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的世界变化无穷,这是无从怀疑的,包括我们的肉体,也一直处于细胞的生生灭灭当中,它的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佛教中讲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以及五蕴炽盛苦。当我们用心去体悟人生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八苦构成了我们活着的全部内容,因为痛苦也罢,烦恼也罢,都与这八苦有关系。所以,人们才会寻找离苦得乐的法子,才会产生宗教信仰。
那么,如何离苦得乐呢?首先就要认识苦,知道苦的本质。只有明白了它,了解了它,才能脱离苦难。在我看来,不论是不是佛子,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人生苦的本质,明白变化的恒常真理,在许多事情上就不会那么执著。当他能够因为这苦而接受必然的一种变化,无疑就能提高他的生命质量。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出生时就是带苦而来的。即使在出生前,每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也是有苦的,就像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一样,我们什么都看不到,但我们却总是被动地承受着妈妈喜怒哀乐的一切结果。即使在出生的时候,也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会不会难产?是不是健康?当我们离开温暖舒适的子宫时,我们会感到恐惧,会感到一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寒冷,在降生的那一刻,才会拼了小命地哭,只不过因为太小,没有记忆力,忘记了而已。
老苦也是这样,也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一种痛苦。当我们的身体衰老、行动不便时,想去哪里,都只是空想;牙口不好时,想吃什么也吃不了;生活也不能自理,而儿女有儿女的事情,又不想太拖累他们。当那把老骨头真正不中用的时候,你才会觉得年轻多么好,健康多么好!但再美好的的年轻,都成了一份遥远而模糊的记忆,我们只能凭吊,不能追逐。于是,只好在无尽的伤感中,苟延残喘。
前些年,我们在樟木头的一家敬老院捐赠过图书。那是一家修建得非常好的敬老院,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读书有读书的地方,下棋有下棋的地方,看电影有看电影的地方,活动有活动的地方,而且,相对而言,那敬老院里的服务人员也很好。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已是非常好的养老之地了,可当你观察那些老人时,你就会发现,他们每个人的目光都是呆流的、黯淡的、无精打采的。从他们的表情上,你看不出任何激情的东西,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沧桑,满是落寞。他们颤颤魏魏地挪移着站不稳的双腿,好像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去。从他们佝偻的背影里,你就会由衷地生起一种疼痛。这就是老苦,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情。
除了衰老之外,还有病苦。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我们从出生到老死,它都会伴随着我们每个人。在凉州就有一种说法:“吃五谷,生百病。”民以食为天,我们又不能不吃饭,但生病与吃饭并列一起,可见生病的必然性。有人可能得的是大病,有人可能得的是小病,但无论是哪种病,人生病的时候总是不好受的。所以,很多人是在生病的时候才会明白,才会感叹:钱财也不要了,名利也不要了,只要能健康舒服一些就行。所以,人们才说,健康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在生、老、病、死这四种苦中,最终的就是死苦了。在我的《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里,就详细地记述了佛教对死亡的看法。当一个人的寿命亨尽、逼近死亡的时候,当身边有违缘,而自己又无可奈何的时候,由此产生的痛苦,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因此,在生活中才会有那么多死不瞑目的人,他们总想用手抓住什么,也许是财富,也许是亲情,当一个人做不到放下,在临死的时候,就必将会受到无尽的痛苦。相反当你在活着的时候,明白了生、老、病、死,就可以通过修行,让自己得到善终。所以,善终也是一个人的福报,这是修行修来的,而不是挣多少钱就能换来的。
除了前面我们无法支配的四苦之外,还有其他四种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织盛苦。那么,什么是怨憎会呢?“怨”,是怨恨埋怨;“憎”,憎恨厌恶;“会”是相会、相遇的意思。生活在这个尘世中,我们没有办法让人人都喜欢,那些你不想见的人,偏偏要相见,那些你不想爱的人,偏偏又分不开。比如,你不喜欢你的上司,因为他老是看你不顺眼,老是给你穿小鞋。尽管这样,你除了每天与他见面之外,还要强装笑脸去应付他,讨好他,这就是生活中的怨僧会苦。
再比如,一对夫妻曾经很恩爱,后来感情破裂了,因为孩子,或许是别的原因,他们又不得不在一起,即使彼此之间特别厌恶痛恨对方,但也要住在一起。在单位时,本来好好的心情,可一进家门,看见那张脸,就有了恨不得去死的心情,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情形,你要每天重复,每天面对,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这就是怨憎会若。
爱别离苦,也是一种常见的苦。父母与孩子之间,热恋情人之间,在一起时,总是其乐融融,你侬我依,一旦分离,就会产生一种痛苦。比如,在孩子断奶的时候,就需要与母亲短暂地分离;在找不到母亲时,他会拼了小命地哭,母亲也是这样,撕心裂肺,泪眼朦胧。再比如,热恋的男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就像台湾一位诗人所写的那样:“一次分别,就是一次小小的死亡。”所以,正因为这种爱别离苦充斥着人的一生,所以古代的诗词中,才会有那么多的闺怨词、相思曲。体会过那种相思之苦的人,自然会了解,没有体会过的人,也会在文字的感染下体会。因为只要是人在他没有超凡以前,就自然会有七情六欲,有烦恼执著,而这些中,情执又最难断除。
求不得苦,更是这样,它随处可见,充满了整个漫长的人生。你想要一辆车,偏偏得不到;你想要一幢海边的房子,又没有这个能力;你追求一个思慕已久的姑娘,无论你怎样努力,人家都对你不屑一顾。当人们对一件事物充满了期待时,他既是幸福的,也是卑微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期待是乞讨的别名。于是,人们才说,“有求皆苦,无欲则。”
五蕴织盛苦中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它指的是,因为五种身心的聚合而产生的一种执著。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由这八苦构成。当我们了解了八苦,明白了八苦,就会想到对治这八苦的方法。当我们在经受痛苦的时候,是否能找到某种智慧、某种修行之法,让生命远离苦难,让生活能多一些快乐,多一些自由呢?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这也就是我写作的初衷,我总想用自己的这支笔给更多的有缘人带来清凉,带来明白。
我的母亲信佛,虽然她对佛教的教义和解脱原理并不了解,但她知道与人为善,知道人有轮回。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佛教,上师范时,就开始跟松涛寺的吴师父实修。后来,生活中的许多事,都使我明白了苦的不可避免,再后来,随着自己的不断修证,又明白了苦的本质。所以,你明白得越早,就越早能生起出离心,也就越能尽早地寻找到对治的方法,或是智慧。
在我们身处的这八苦里,最重要的是死亡,而不可不谈的也是死亡。死亡是一段生命的终结,人一旦死亡,所有的一切,就都没有了意义。所以,当你真正地明白了死亡之后,最应该做的就是去面对,而不是回避,对生命赐予的一切,都全然接受。如果一个人无法面对死亡,那么,他就没有办法真真正正地谈论信仰。
——选自《红尘中的历练》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