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越来越普及,引发了一个恐慌,所有人都没有存在感,包括明星们(花钱上榜的主要消费群体)。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只是一些信息复制黏贴的人肉按钮,用拇指不停的翻阅,脑子毫无感受,偶尔有惊讶赶紧转发。结果发现自己总是落后。所有人变成了信息的通道,然后你堵在后面。
独特的个人表达是一种对抗姿态?在这个信息泛滥,绝对真相消失的年代,每个人每天接触很多信息,如果不用个体表达去对抗,那么人的存在感是什么呢?是别人眼中的粉丝,脑残,围观者?弱智消费者?情怀拥趸?一个转化量的数据?每个人都觉得别人是,我不是。那么,怎么区别自己不是?
在一个大众传媒无所不有其及将要把你变成一个“大众”,让你在一个越来越巨大的而统一的平台一文不名。只有靠自我表达去区别自己并不是你们所谓的大众。
所以,晒娃,晒狗,晒美食,晒自己看过的书,自己滴学历证书,人脉合影,就都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为你以为,娃是唯一属于你,带着你的基因;狗以你为主人,美食是你制作的或者你买了单的;看过的书,说明你的品位和好像拥有了这个书的知识与观点。总之,上述一切,越独特,越从属,越能说明自己和别人不同。
而我们鄙视的,就是这种焦虑感,这种其实并不独特的“自我表达”。因为这种表达在别人眼里看来,并不多独特,只是和别人一样罢了。自己的孩子和狗,包括自己看过的书和菜,只有自己觉得独特。就好比你去照5分钟镜子,脑子里会觉得对面这个人怎么帅的这么爆炸,简直独一无二帅到天庭。
可是在别人眼里,就是个路人而已,不过是和更多的路人一样的搔首弄姿,自我陶醉而已。
因为,无论娃还是书等可晒之物,并不真正属于你。娃会有独立人格,书是别人写的。旅行照片也只是风光太美,和你庸俗的摄影技术毫无关系。
只有找到自己最独特的创作之物,才是抵御“被大众化”的出路。
或者,干脆,就自我大众化得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系无声。比如我的朋友,智者雎鸠,从来不可以抵抗流行趋势。总会在我们的群里亲切的询问:今天有什么热点。如果有人发了,他就随意消费一下,调侃一番,绝对原创无法模仿。在大多数人采用自媒体观点,娱乐八卦观点,互联网意见领袖观点在讨论的时候,你一下就能发现此人不是人工智能复读机。
但愿在这个人人都是复读机的时代多一些有趣的人,原创的人。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