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极其喜欢三毛,喜欢她笔下的自由浪漫之旅和轻松隽永的文字。她的自由随性,她的真实洒脱,都让我着迷而眷恋,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和她一样,走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绝美景致,可惜终不能如愿,于是只能选择从她的书中,尽情而贪婪地阅读那些飘于心尖的文字来填补一些遗憾。
她活的真实。其实她的小说及散文里面都有她的影子,如同她随时记录的个人随笔,她是一个不太懂得虚构的人,所说所写也大都是第一人称。她注定是一个追寻自我本真的人,同时她也是一个天然而绝不扼杀自我本性的女子,她的桀骜不驯和自由洒脱,成为她的个人标志。从幼时辍学到远赴国外留学;从四海游历到邂逅恋人,随性而栖;再到追寻本我,绝尘而去……她的每一处履印,都那么决绝而特立独行。
三毛并不漂亮,但她气质独特。三毛尤其喜欢波西米亚的服饰,她一生都在路上,而这种浪漫情绪与波西米亚风格极其契合,当她穿着宽大的油彩画般的绚丽衣衫,配以牛仔裤和夸张的首饰,行走在撒哈拉大漠孤烟之间时,非但没有任何唐突,反倒显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这大概是源于,只有她能将波西米亚浪漫服饰与她骨子里的游走情结融为一体。她的不为尘世所牵绊的洒脱,让她能够游离于城市的钢铁丛林之外,自由徜徉于乡野和僻壤 ,浪漫而执着。
她活的孤傲。三毛的内心其实是孤独的,特别是荷死后,她多年漂流在外,居无定所,就像他给朋友信中所说的:“竟然找不到一处能有家的感觉。”从她的信之间,隐隐透露着些许感伤和落寞。这种孤独,也许来源于她灵魂深处那种不断追寻完美的情致,与人生中的层层缺憾,相纠结的结果。爱人的离世,病痛的折磨,如此种种,想必她在喧哗和躁动的背后,始终有着无法言说的感伤。
三毛崇尚简单而随意的生活。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情况下,她却始终追求精神层次的奢华,她的内心世界,无疑是强大的。“爱人,我喜欢流浪,喜欢在没有方向中寻找方向。”她一生都是在不断的探求,不断追寻命运深处的玄机,虔诚而坚韧。
与三毛一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直是自己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念。因为这两种方式都能够通过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而让人变得豁达、 从容。这些年也曾经去过一些地方:江南秀美婉约而旖旎;塞外粗犷豪放而大气……对我来说,每处景致都有着让人心颤而震撼的美丽,可是,在路上,也独有一番况味。
行走, 在路上。怀揣着太多未知、变数和期待。那种自由奔放,自我放空的感觉,让人沉醉;那种对于陌生情境的期待,对熟悉环境的偶尔抽离,让人痴迷。也许这正是在路上前行的独特魅力吧。有些人,有些事,注定是要擦肩而过的。所谓人生,也不过如此,目标固然充满无穷诱惑,可是路途上,也有着不可忽略的美丽,可是我们往往会一味朝着目标进发,错过了路边的美丽景致。于是学着慢下脚步,欣赏路边的美丽:那些花儿,那片白桦林,那丛芦苇,那缕清风,那卷淡云,那圈倒影……
在路上,有时是坦途,有时有荆棘;有时是阳光肆意挥洒;有时是阴霾暮霭沉沉。有风,有雨,偶有雷霆霹雳。在我看来,风有风的妩媚,雨有雨的清透,甚至雷霆也有着独有的大气和魄力。人生也是如此,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想必那种淡定和从容不迫,不是可以伪饰出来的,是内心走过百转千回,吟遍千千阙歌而历练所得。诗意在夜色阑珊,也在暮色四合……所以学着和三毛一样,用心去感受人生的每一段独特,享受它所带来的每一次洗礼,然后破茧成蝶,用成长的痛换来美丽的蜕化。原来,静着的美,竟是如此让人震撼。
在时空光影的寂寞长巷里,哪怕你已历经沧海,只要拥有着对人生的爱和执着,心就是快乐的。于是学着,在清风朗月中,细细品读——文字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