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 周四
上班前,和同事随意闲聊几句。她说,这一放假,孩子在家呆的时间长了,怎么觉得亲子关系反而差了。
我试图插嘴表示同感,人家就没给我说话的空,一连串的吐槽就出口了。
“感觉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你让他早上起来活动活动再吃早饭吧,人家一觉睡到九十点,爬起来就该去上课了,早饭都顾不上吃;你让他少看点手机,多学学习吧,人家一脸不耐烦,拿“放个假能不能让人放松放松”的怼你;你让他……”
另一个同事开了口,“你们老让孩子做他不想干的事,当然觉得人家不听话了。你让他放假多睡懒觉,多打游戏,你看看人家听话不?”
哈哈哈哈。大家一阵哄笑。
也是,我们都是从小孩长大的,我们也曾被父母念叨过“不听话”。我们又听了父母多少的话?
再说,我们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
而且,在我看了今天的这篇文章后,突然发觉,孩子们真的没有听父母的话么?很多时候,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反倒是成了他们的束缚或局限。
也许,我们要在意的,并不是孩子听不听话,而是,作为父母,我们要对孩子说什么话,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说话?!
笔记摘抄:摘抄自公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舍予的文章《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听话”能力》
*许多人从小就被父母贴上“听话”或者“不听话”的标签,我们对待孩子也因着这种分类而有了分别之心。做父母的,也许总认为叛逆的小孩听不进我们的话语。可其实,对于父母的话,孩子是听进去了的。
所谓的“不听话”是对孩子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会促使我们用很多方法去不恰当地“唤醒”孩子,比如喋喋不休,提高我们的音调,甚至拿自己的痛苦来威胁孩子。
*如果问父母:“你们是否100%相信你们的孩子?”恐怕很多父母都缺乏给出肯定回答的底气。但如果问孩子:“你们是否100%相信你们的爸爸妈妈?”我相信每个孩子从内心深处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唯一的,他们没有不信赖的理由。
孩子必定会向父母认同,在这一点上毋庸置疑的程度与无法否定血缘关系一样,是铁的事实。越是小的孩子,越是需要向父母认同。这种认同正是基于信任:我相信爸爸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都是为我好的。
认同有两面,要么认同父母的光明面,要么认同父母的阴暗面。
我们平时教育孩子要A,同时也暴露了自己对﹣A的渴望和恐惧,A和﹣A互为明暗面,父母越是针对A喋喋不休,就越会暴露对﹣A的渴望和恐惧。
而孩子又是这个世界上悟性最高的一群人,他们在潜意识层面不但读到了A,还读到了﹣A,所以他们在行动上要么朝A的方向认同,要么朝﹣A的方向认同。于是就产生了听话的孩子和不听话的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并没有违背父母的意愿,相反他们成全了父母的深层愿望,甚至用代替父母“犯错误”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认同。
*我们把上面说的A和﹣A分别命名为正性认同和负性认同,前者指顺从父母所表达的意志的认同,后者反之。负性认同有一个流行的词足以形容,那就是叛逆。
叛逆是什么?叛逆是一种宣告:我已经长大了,我要做我自己,我和你们(父母)不一样。
负性认同经常被理解为不认同,而不认同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认同。叛逆正是以反向形成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认同。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产生正性认同,有的则产生负性认同(叛逆)呢?关键在于父母对待问题的态度以及介入问题的程度。
*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叛逆也是需要配合的。当孩子扬起叛逆的旗帜向父母发出挑衅时,他们期待着父母揍骂一顿的配合,以这种仪式轰轰烈烈地宣告自己的独立。现实中很多父母也踏踏实实地配合子女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叛逆的青春年少剧。
(哇,我现在是不是就在配合孩子的叛逆剧呢?我总是以不许,不能,吵,说等表面强硬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所谓的“没有听我的话”。)
而段子中的父母则坚决不配合孩子,他们没有迎合孩子潜意识的期待,而是以一种张扬的姿态去包容孩子的叛逆。当父母厘清边界,不再咄咄逼孩的时候,孩子就失去了抗衡的对象,找不到叛逆的动力,也就不需要叛逆了。
(也许就是这话,越抗拒,越持续。只有接纳,反而能不执着。)
作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觉察到,我们会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当孩子不顺从时,我们就会有愤怒。但只要问问父辈们或者仔细回忆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小时候也在同样问题上倔强过,同样让我们的父母愤怒过。有意思的是,我们倔强过后,竟也毫无保留地吸收和习得了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并转而运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可想而知,我们的孩子在养育他们的下一代时,也必定会将这些“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所以,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听话”能力,表面上他们变着法子和父母作对,实际上,他们都在以父母爱他们的方式爱着他们的父母。
(我们总是想让孩子听话,听话。可是,我们了解过孩子的需求么?我们想过孩子想听什么样的话么?
我们只不过以“听话的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或是“”我是正确的”的自恋,或是图省事。
再一个,我们以为孩子没听话,可是,我们对孩子贴的标签,下的评判,比如“你不好”,“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就是胆小”,“你没有自律”……,已然进入孩子的内心,成为他对自己的评价,成为影响或捆绑孩子的束缚。
所以,好好想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听我们的话”?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低估孩子“听话”的能力。而是,我们要说什么,怎么说话,让孩子听?)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E3ODUyOQ==&mid=2247496906&idx=1&sn=24dcd1a6ed81f8be6c352c2b8a59fa26&chksm=e8208e84df570792b86720d15d24640458353d2a41c912a2bfb2827152761d6b06ddd82ef7b9&xtrack=1&scene=90&subscene=93&sessionid=1561459884&clicktime=1561461920&ascene=56&devicetype=android-28&version=2700043c&nettype=3gnet&abtest_cookie=BgABAAgACgALABIAEwAVAAcAn4YeACOXHgBWmR4AvZkeANyZHgD1mR4ACpoeAAAA&lang=zh_CN&pass_ticket=lymyrd%2BJMPPJwrllbXvwAGRFGAlU9U%2BScJYsslOMQNEDx5FsBjN7Pht%2BOfdpkfKM&wx_head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