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三岁的娃,不像以前那样好好吃饭了,变着法子调皮捣蛋。
有一天,他张大满是食物的嘴巴含含糊糊地说“妈妈,你看,我是罗非鱼了。”
我没好气地说:”快吃饭。“
他说:”这些是鱼卵,我把鱼卵咽到肚肚里面,我就可以生宝宝了。“
一个大写的”惊呆“,我只想说,孩子你还小,不知道的事儿还太多。(严肃脸)
《海马先生》——海马先生,一个带育儿兜儿的爸爸
《海马先生》是一本关于爸爸与宝宝的故事。海马太太把卵产在了海马先生的育儿兜里,怀着宝宝的海马先生在大海里面游来游去,躲避着狮子鱼等“猛兽”,问候着罗非鱼等“孕夫”朋友,直到最后海马宝宝都孵出来游出育儿袋,海马先生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最后一页,所有的海马宝宝都从育儿袋中游向了远方,有一只海马宝宝想要游回育儿袋,海马先生说“哦,不行!爸爸真的很爱你,可是你要自己生活了。”
巡视营地的鸸鹋爸爸,也是超级奶爸
上次在Halls Gap跟营地经理聊天的时候,他说鸸鹋跟企鹅一样,都是爸爸负责孵蛋和照顾宝宝的。我当时还开玩笑地说,那你可以在营地组织一场学习会,组织爸爸们向鸸鹋爸爸学习。两个人哈哈大笑。
the Naked Penguin, 一位父亲的鼓励和影响
还有一本绘本,叫做the Naked Penguin。本书的小主人公,是一只有“缺陷”的企鹅,它没有白肚皮,作者说它是一只没穿衣服的企鹅。因为“与众不同”,它一直受排挤,不被小伙伴儿们接受,它很苦恼,开始寻找各种救赎的方法。后来被迫离家出走的途中,让它见识到了原来自然界有这么多的“不一样”,世界本来就是多样,最后,受到启发的小企鹅想起了爸爸的话“Though you are different, you are not less.” 点睛和升华。那最后小企鹅怎么样了呢?先留个悬念吧,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这本书。
“丧偶式“育儿的遗憾,不是谁少干了多少家务,而是缺失了你最爱的人的童年
现在“原生家庭”这个词屡屡被提及。当我们在反思“原生家庭”的时候,其实本质上我们所反思的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是如何将一颗小小的种子埋进一个幼小的心灵之中的,至于将来这孩子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大部分在情理之中。
成年以后的我们,对当下的生活有所不如意的时候,苛责“原生家庭”得到的是什么?是释放,还是救赎?是原谅,还是沉沦?我所理解的救赎,是谅解之后必须有所行动,可以使情况得以改观的行动。总有一些人,冲破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和限制,得以重生。
而作为有反思意识的新生代父母,必须突破原生家庭所根植于心的那些细碎的、不合理的、不科学的习以为常,谨言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曾经不喜欢的遭遇,为什么却要像呵护火种一样“郑重”地传递下去呢? 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却比比皆是。比如一边抱怨我们这代人在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一边还在助力这种现象重演,一句“丧偶式”育儿的戏谑之言实现完美吐槽的同时真的于事有补吗?如果说我们这代人的父辈们是出于生计的压力而被迫缺失的话,那我们这个时代里,缺失更像是一个主动选择,在陪孩子和游戏、应酬、麻将、葛优躺、电视剧、电影、看新闻、看八卦、踢球等等各种值得忙的事情中选择了后者,而没有经历过十月怀胎没有参与到育儿过程来的男人们,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无意识行为。
让一个父亲懂得育儿的最好方式,不是抱怨吐槽,不是剥夺权利,而是多给他机会,让他参与进来。作为一个妈妈,我清楚这个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担忧:那么娇嫩的一个孩子,那么粗糙的一个男人,孩子怎么舍得给他带?可是谁天生又会这些呢?不都是学来的嘛!
“丧偶式”育儿,最大的遗憾不是谁少干了多少家务,家务谁都可以干;而是缺失了孩子的童年。有一些角度,只有父亲能给;有一些玩法,只有父亲会玩。缺了这些,孩子的童年就是不丰富的,甚至说是不完整的。
在这个巨婴之国中,我们所能做的
随着武志红老师的这本《巨婴国》的热销,大家对于巨婴或者巨婴国都不再陌生。为什么会有巨婴?武志红在书中想要大家反思的,也是原生家庭中不完善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所造成的需求满足的缺失进而造成的某些成长的中断。
Steve Biddulph是一位澳洲的作家,做过25年的家庭心理医生,见过和解决过众多家庭问题、儿童问题,他在著作《Raising boys》(养育男孩)中将男孩的成长分成了3个阶段,阐述了在每一个人生阶段,男孩的需求是什么,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如何帮助他。
从出生到6岁:学习爱的阶段,在感受被爱、被关注中,在温暖、信任、友爱中建立亲密关系,建立起内心的安全感。人是通过被爱来学习爱人的。母亲在这个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也要尽量参与进来。往往,男孩子比女孩更粘妈妈,分离焦虑更重。帮助他克服分离焦虑的方法不是推开他,而是紧紧的抱住他,多一些肢体接触、眼神交流、多一些肯定、多一些安全感。
从6岁到14岁:学习如何成为男人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男孩更喜欢和父亲玩,在模仿父亲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但并不意味着母亲可以完全玩消失。书中建议,如果是单亲妈妈,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男性榜样的引入,比如舅舅啊、朋友啊、其它亲戚啊等,让孩子看到一个好的男人是怎么样的。
14岁到成年:成为男人的阶段。开始会思考和探索一些哲理性问题,更加喜欢冒险、刺激和竞争。这个阶段,除了父母之外,孩子更需要导师。
大家都在吐槽“巨婴国”与“巨婴”,我们或许应该多放些心思在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养育好一个孩子,世界就少了一个“巨婴”;如果在这一个过程中,自己也有所成长,那世界就少了两个“巨婴”;如果孩子的父亲也变得成熟,那世界就少了三个“巨婴”。这就是在这个巨婴之国中,我们所能做的。PS,实际情况往往是如果自己不成长,是很难养育好一个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