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后,汉匈和亲断绝,双方开始了持续不断的交战。幸运的是,这是一个名将迭出的时期,最著名的要数两位年轻的外戚,武帝夫人卫子夫的娘家人——卫青和霍去病。
这两人的军事成就在整个中国战争史上都十分突出,打的匈奴人悲愤的喊出“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然而,在汉军捷报频传时,连续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给汉政府背上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公元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率领六位将军领兵十余万,出塞六七百里进攻匈奴右贤王,杀死及俘获共一万五千人。第二年,卫青率领六将再次从定襄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北进数百里,杀死及俘获匈奴一万九千人。这两场战役是卫青真正的成名之战,也是军事史上远程奔袭的楷模,为汉朝政府出了一口压在身上几十年的恶气。
但是从财政角度上来看,汉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后,仅赏赐给立功将士的黄金多达二十多万斤,折合二十多亿钱。而当时每年供养中央官吏的工资也只需3千万钱。这还不是全部,投降的数万匈奴还收到了优待,吃饭穿衣全都由汉政府提供。
除了赏金,还要解决马的问题。当时全国的马匹数量也就在十万至几十万之间,现在一场战役就把这个数字消耗的七七八八。为了恢复和增加马匹数量,汉武帝将数十万中原百姓迁去关西养马。在最初几年百姓无法自力更生,需要政府接济,这又消耗了无数钱粮。
为了应付巨大的支出,主管财政的大司农拿出了国库所有积蓄,耗空了文景两代皇帝积累的丰厚家底发现钱还是不够,最后汉武帝只好下令大规模卖爵,筹集了三十余万斤黄金补窟窿,而买爵者可免除一定的人头税,还能当吏,甚至当官,这也是汉朝吏治败坏的标志性事件。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生入死连续两次进攻匈奴,汉军一万兵马打的只剩三千。先转战河西走廊,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性质的严重程度约等同抢了别人的传国玉玺)。不久,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杀敌三万,匈奴浑邪王被打得受不了,索性率部归顺了汉朝,匈奴分裂。
这一年汉政府的财政支出司马迁给出的数据是上百亿钱(《史记·平淮书》:“是岁费凡百余巨万”。“巨万”就是一亿)。这个数字甚至超出了前几次对匈奴战争花费的总和,是中央政府一年全部财政收入的好几倍!
就在大司农还在为巨额的财政赤字头疼的时候,汉朝在漠北取得了更大的胜利。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授与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步兵和运输物资的军队十万余,兵分两路,跨漠长征出击匈奴。联军最终直捣漠北,完成对匈奴的重大一击。霍去病更是打到了今天位于蒙古国的匈奴腹地狼居胥山,在那里祭天巡礼,这也是成语“封狼居胥”的由来。据史料记载此役共斩杀匈奴合计八九万人。(《汉书·霍去病传》)
胜利的背后是武帝政府财政的再次濒临崩溃:这次战役损失马匹十多万,而为了奖赏出生入死的将士又封赏了黄金五十万斤,折合50亿钱,超过了当时政府40亿钱一年的财政收入。(桓谭《新论》)
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形成了“出战,财政危机,休养生息,再次出战”的循环,而国力也在这种循环反复中不断被削弱。武帝晚年派李陵北进时,只能给五千步卒,结果遭匈奴骑兵追攻覆没,证明马匹经久战消耗巨大,汉军不得不停顿攻势以恢复经济并补充马匹。
由此可见,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不断地胜利是建立在高昂的成本之上的。空空如也的国库,接近崩溃的财政,逼着汉武帝随后进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