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房子并不等于家,房子是一个硬件,必须有人去关心、去经营、去布置过,这才叫家。”
我高度认同上述说法,我还对下面这句话深有体会。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小时候,我们全家六口人住在一间不足三十平方的瓦房里。那间小小的房子,还用木板隔成上下两层,上层小阁楼用来存放粮食和柴草,下层的功用就多了。
用帘子从房子中间隔开,分成里外“两间”。里间对放着两张床,一张床是母亲、姐姐和我的,另一张床是父亲和两个哥哥的。两张床中间只有一个小小的、只容一个人通过的通道。床底下堆满了地瓜,每天晚上,我们都是枕着地瓜清香入眠的。
外间,左边砌着一个大土灶,大土灶的旁边放着一个大水缸。右边靠着墙壁放着两张大木架,木架上置放着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木架近旁放着一张餐桌和六七张凳子,餐桌是两用的,吃饭时做餐桌,学习时做书桌。一间小小的屋子,兼具了卧室、厨房、餐厅、客厅、书房、储藏室的功能。遇到下雨天,关在屋子外面的鸡鸭鹅也会被请进屋子里,那时就更热闹了。
我家的房子虽小,我却从来都没觉得挤,回忆起来全部是温暖和舒服。
白天,父母亲出门干活前都会把饭食准备好,叫醒我们起床吃饭。我们起床后,大的帮助小的,不一会儿,所有的洗漱工作全部结束。吃完饭,哥哥姐姐上学去,我就屁颠屁颠跟在他们身后一起到学堂。他们在教室里读书,我就在教室外面和小朋友们玩。放学时,再和哥哥姐姐们回家去。回家后,姐姐负责煮饭洗衣服,哥哥负责喂猪劈柴火,兄弟姐妹互帮互助,一切有条不紊。父母干完活回家,一家人围在餐桌前,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晚上,点一盏煤油灯,放在餐桌上。哥哥姐姐们便围着桌子读书做作业,我跟着他们乱涂鸦,父母亲坐在我们身边做手工,软言细语交流着。灯火黄黄,书声琅琅,气氛暖暖。那,就是我最爱的温馨的家。
有一年,我们认了个久未谋面的亲戚。那个亲戚来我们家后,特别喜欢我们几个小孩,邀请我们到他家去。他特别强调,他们家的房子很大很多间,住都住不完,希望我们寒暑假时能到他家去住一段时间。在他的盛情邀请下,第二年的暑假,姐姐就带着我去他们家走亲戚了。
来到亲戚家,真的是眼界大开。他们家的房子好大啊,大到以我当时的年龄无法形容的程度;他们家的房子真多啊,一间间数过去,数了很久才数完。亲戚全家都很热情,招呼我们姐俩吃这个玩那个。但是,在他们家里,我很不自在,手脚不知该怎么放,总觉得到处是束缚,到处是限制。吃也不敢随便吃,玩也不敢随便玩,话也不敢随便说,走也不敢随便走,局促在他们家的一张大椅子上,非常难受。
午饭过后,我就吵着姐姐,叫她回家。我特别想回到那个虽不大,却让我感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家。姐姐说,已经答应了父母亲,要来这里住上几天的,既然来了,至少也要住上一晚吧。那天晚上,亲戚家准备了丰盛的饭食款待我们姐俩。可我却食不甘味,神情恍惚。亲戚看出了我的异样,关切地询问。他们的询问,让我的情绪有了出口,我嚎啕大哭,闹着说我要回家。他们连连安慰我,说天色已晚,第二天早上一定把我们送回家。我带着他们的承诺和极度盼望回家的心情,上床睡觉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还没吃早饭呢,我就求着姐姐回家去。亲戚看实在挽留不住,吃完饭后就把我们送回家了。一到家,我心里马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在家里,到处都自在,哪里都舒服。那份满足,无法表达,却满心欢喜。
虽然亲戚家的房子很大很多,但毕竟是别人家的,没有我所熟悉的温暖在里面,所以我在那找不到家的感觉。虽然我家的房子很小,却能让我感受到快乐、自由。原来,家就是让人感觉到温暖舒适自在的地方。
陶渊明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我也爱我家,因为我家,让我觉得自在、安全、温暖。
现在,我组建了自己的小家。房子虽然不大,却也温馨舒适,况且屋子里的每个角落,都是自己花费了心思布置出来的,所以我们全家都非常喜欢它。回到家里,住在家里,都觉得特别放松和快乐。蒋勋说:“我一再强调,房子变成家,是里面有了人性的温暖,那才叫做‘家’,不然它就只是一个房子。一个房子就算非常昂贵,若是里面没有人住进去的温暖,它就失去家的意义,我们也不会爱上它。”
蒋勋还说:“有些人只有房子,并没有家。”是的,一个家,房子不需要太宽敞,温暖舒适即可。一个家,房子不需要太豪华,宜居宜住即可。只要居住在房子里的人,彼此相爱,互相理解,一起努力,共创美好温馨的氛围,那就是一个美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