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带一路” 与海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 倡议不仅是经济合作的平台,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它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机会,促进了民心相通,对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 倡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早在先秦时期,秦国与西域地区已存在民间经贸往来;汉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代以后,借由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密切交往。在 “一带一路” 发展背景下,加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采意义重大。
从价值观念传播来看,“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众多,文化隔膜与冲突不利于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价值观念的传播涉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树立大国形象至关重要。增进我国与别国在价值观念上的沟通交流,加深相互理解,对于实现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文化产业传播方面,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依赖于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发展。政府间的文化交流项目如艺术团体访问、文化年、文物展、大型主题晚会等,为中国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提供范例、作出贡献。市场化的文化产品如笔墨纸砚、刺绣、丝绸等,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政府文化项目牵头、市场文化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传播,不仅能够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更能提高 “一带一路” 倡议中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经济效益,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教育学术传播能够增进国与国之间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学术领域的沟通与交流。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开展学生交换留学、教师学术交流等活动,学习彼此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培养综合素质高、应变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行学术交流,能促进不同的学术研究团体共同合作,解决专业领域的学术难题,为 “一带一路” 的实施提供更多交流与合作平台。
二、海外文化传播案例展示
(一)喀麦隆的中文传承
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的发展,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中文人才。
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开创了非洲地区孔院 “一院多点” 办学模式,目前在多座城市共有 8 个教学点。从成立之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拥有两幢教学楼、完善的办公和教学设备,学生数量也从几十名发展到近 3000 名。学院在中文专业建设、本土师资培养和中国文化推广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中文师范专业累计培养了 360 多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被分配至公立中学担任本土中文教师,有力促进了喀麦隆青少年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学生富贵通过学习中文改变命运,并成为中国文化传播者。
2011 年,富贵作为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虽家境贫寒但学习中文热情很高。他白天卖小商品筹集培训费,坚持两年后获得孔院奖学金赴中国进修。如今,富贵已成为当地中企一名深受信任的管理人员。去年 9 月,他送表妹来孔院学习并资助费用,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喀麦隆功夫武术协会主席李慕白传播中国武术和中医推拿。
李慕白当年也是孔子学院的学生,五六岁时就跟着会武术的中国人学习。在孔院的帮助下,他三次到中国嵩山少林寺进修武术、学习中医。如今,他不仅在当地大力传播中国武术,还通过教授中医推拿帮助当地青年在医院和康复中心就业。去年 1 月,孔院和李慕白带领的喀麦隆武协联合开展 “中国武术 + 中医推拿 + 中文” 课程,得到了喀麦隆第一夫人的大力支持。
学生何兰德鼓励女儿阿碧学习中文,阿碧获得非洲洲冠军并传播中文热爱。
何兰德虽因家庭原因中途放弃在孔院的学习,但他鼓励女儿阿碧学习中文。阿碧与中文的缘分从出生时就开始了,当年中方老师看望她们母女时,阿碧第一次听到中文。去年 10 月,阿碧获得第三届 “汉语桥” 世界小学生中文秀非洲洲冠军,她把对中文的热爱传递给了更多人,她的弟弟妹妹、朋友甚至爷爷奶奶都受到了影响。
(二)尼泊尔、赞比亚和莱索托的文化交流
中国电建水电十一局在这些国家承建项目,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
中国电建水电十一局在尼泊尔承建了多个项目,如上马相迪 A 水电站、塔纳湖水电站第 2 标段项目、上塔马克西水电站项目等,有效缓解了尼泊尔电力紧张的情况。这些项目不仅为当地百姓修桥修路建学校,赢得广泛赞誉,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中资企业培养外籍员工,促进当地技术水平提升。
中资企业在尼泊尔的电力建设项目中,积极培养外籍员工,提升了当地的技术水平。同时,企业还通过与当地政府、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袁海厅在海外出版英文小说,传播中国文化,与当地音乐人合作创作歌曲和电影。
无相关内容体现袁海厅在海外出版英文小说、与当地音乐人合作创作歌曲和电影的情况,此部分暂缺。
(三)扬州剪纸在沙特阿拉伯的亮相
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章荣受邀参加中国驻沙特大使馆活动。
中国驻沙特大使馆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7 周年招待会,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章荣受邀参加活动。
创作以 “一带一路”、中沙友好为主题的剪纸作品。
章荣用两天时间创作了一幅代表中沙友谊的剪纸作品《一带一路》,作品以 “一带一路”、中沙友好为主题,描绘了吉祥云、沙漠、河流、骆驼等画面,祝愿中沙友谊永存。
现场展示扬州剪纸技艺,惊艳众多参观者,促进文化对话。
在活动现场,章荣现场展示了扬州剪纸技艺。他剪出的剪纸作品有的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有的体现了沙特独有人文风情,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众多参观者纷纷惊叹于扬州剪纸的独特魅力。这次在沙特的展示,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呈现,更是一次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文化对话。
三、海外华文媒体在 “一带一路” 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报道 “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
海外华文媒体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中新社北京 10 月 18 日电,第三届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海外华文媒体人表示将进一步发挥优势,向世界讲述生动鲜活的 “一带一路” 故事,搭建民心相通之桥。《非洲华侨周报》社长南庚戌称,支持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八项行动为未来擘画新蓝图,回到博茨瓦纳后计划组织座谈会,探讨在 “一带一路” 框架下助力中非合作深化。《俄罗斯龙报》推出 “共赴中国之邀” 专题报道,全方位、多角度报道高峰论坛,此前还推出系列人物专访稿。匈牙利《新导报》总编辑滕维杰表示,该报及时跟进高峰论坛最新消息,此前也对共建 “一带一路” 成果做过很多报道。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新媒体社长章维佳表示,“一带一路” 相关报道展示在其新媒体端口重要位置,持续关注雅万高铁从开工到建成、开通运营的全过程。西班牙《欧洲侨声报》马德里办公室主任单璟称推出《华媒眼中的丝路》系列视频节目,展现西班牙民众对 “一带一路” 倡议的观感。
海外华文媒体通过对 “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报道,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向世界传递了 “一带一路” 的理念和成果,为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传播中华文化新路径
海外华文媒体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受到重视。当前,海外华媒在讲好 “一带一路” 中国故事的路上面临诸多挑战,西方媒体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需要,对中国 “一带一路” 进行扭曲不实报道,使国外很多人对 “一带一路” 有误解和偏见。但海外华文媒体了解国外社会经济形势,也熟悉中国国情,与当地社会关系良好,更容易产生亲和力,传播的消息可信度更高。海外华文媒体应积极为 “一带一路” 发声,树立良好形象,宣传 “一带一路” 的美好构想、光明前景等内容,批驳西方媒体的扭曲报道。
海外华文媒体要与当地主流社会加强沟通,开展多语种新闻播发。如印尼的《国际日报》不仅通过中文,还通过印尼文和英文报刊,以及网络大力报道 “一带一路” 与印尼相关行业的发展等内容。借助海外优秀华文媒体的力量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当地的主流媒体,去讲好中国故事,不失为一条合作共赢的捷径。
(三)打造海外新媒体平台矩阵
中国(浙江)影视国际产业合作区推动在线新媒体影视文化出口。合作区先后与 YouTube、Viki、Facebook、Dailymotion 等多个海外新媒体平台合作,在全球最大的新媒体平台 YouTube 建立了多个多语种、多国家影视频道,初步形成海外独立编排播放影视矩阵。
在海外新媒体平台建立多语种频道,积累用户粉丝,传播影视节目。巴西 “China Zone” 新媒体专区开播打开中国影视节目拉美传播新局面,由总公司主办的开播仪式在里约州文化厅剧院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隆重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一系列重磅节目,包括电视剧、纪录片、卡通片等多种类型,全部节目由总公司提供并译制为巴西葡语播出。
进行市场调研,采用本土化方式设置内容定位,与当地合作扩大传播效果。在海外新媒体频道开设前期,由华策影视牵头境内影视出口企业对当地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当地民众习俗等情况,以及观众的年龄范围、性别和收看喜好、对中国明星受欢迎程度等基本信息。基于调研结果,对各语种频道设定符合本地观众收视特点和阅览习惯的内容定位,与所在国团队合作,建立平台与当地观众快捷高效的互动体验,达到了理想的娱乐消费效果。
四、“一带一路” 建设的海外媒体报道
美媒刊文称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至关重要,中方回应体现其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指出,当前的红海危机表明,中国的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至关重要,是每个国家在充满不确定性和混乱的时代所需的蓝图。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对此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十年多来,共建 “一带一路” 搭建起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维护国际产供链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一带一路” 倡议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
多国媒体积极评价 “一带一路” 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互联互通的促进作用。
多国媒体在报道中积极评价 “一带一路” 倡议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互联互通、全球发展事业的重要促进作用。阿根廷公共电视台报道称,阿根廷自去年加入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以来,两国在基建、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升级。《巴基斯坦观察家报》刊发报道称,中巴经济走廊推动了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地区互联互通水平。肯尼亚主流媒体《星报》发表社论文章称,肯尼亚基础设施发展和经济增长速度令人羡慕,这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尼日利亚《先锋报》报道了该国副总统谢蒂马出席第三届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的表态,谢蒂玛认为,尼中友好合作关系将促进非洲发展。多米尼加《今日报》网站发表文章称,中国发起的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致力于打造一个能够实现共同发展的平台,所有志同道合的伙伴都能参与其中。古巴的拉美通讯社发表文章提到,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代表了多边主义、全球化和金融创新,在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框架之下,拉美地区不仅改善了运输系统,更加深了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智利合作广播电台官网发表文章评论称,共建 “一带一路” 已成为拉美地区的重要机遇,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对这片土地影响深远。
境外媒体热议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关注中国支持的八项行动和取得的成果。
境外媒体热议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第三届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多国主流媒体热议 10 年建设成就,并表示本届论坛进一步升华了 “一带一路” 的含义,必将促进更紧密的国际合作。俄罗斯媒体关注中国支持共建 “一带一路” 八项行动和本届高峰论坛期间取得的丰硕成果。匈牙利媒体表示中国的倡议比西方的做法更受欢迎,“一带一路” 倡议为多极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中国方案。印度尼西亚媒体报道印尼总统佐科希望印尼更多发展规划能够同 “一带一路” 倡议对接。泰国媒体称本届高峰论坛将促进更紧密的国际合作。老挝媒体指出 “一带一路” 标志性项目不断涌现。各国记者也纷纷表示 “一带一路” 倡议把世界上许多国家以和平的方式聚集在一起,携手发展至关重要。
五、总结
“一带一路” 倡议为海外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海外文化传播案例和海外华文媒体、海外媒体的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了 “一带一路” 建设与文化交流的深度融合。
从海外文化传播案例来看,喀麦隆的中文传承、尼泊尔等国的文化交流以及扬州剪纸在沙特阿拉伯的亮相,都展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的文化互动与交流。这些案例不仅促进了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也为各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奠定了基础。
海外华文媒体在 “一带一路” 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报道 “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向世界传递了 “一带一路” 的理念和成果;探索传播中华文化新路径,树立良好形象,批驳西方媒体的扭曲报道;打造海外新媒体平台矩阵,积累用户粉丝,传播影视节目,采用本土化方式设置内容定位,与当地合作扩大传播效果。
海外媒体对 “一带一路” 建设的报道也十分积极。美媒刊文称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至关重要,中方回应体现其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多国媒体积极评价 “一带一路” 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互联互通的促进作用。境外媒体热议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关注中国支持的八项行动和取得的成果。
在未来,我们应继续努力,为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民心相通贡献力量。充分发挥 “一带一路” 倡议的平台作用,加强海外文化传播案例的推广和